2021年三月份总结与四月份计划

Posted by AlstonWilliams on March 31, 2021

二三事

有的人生,是按照父母制定的路线前进.而有的人生,则是胡乱跑.

我的人生,没有父母制定路线,也没有胡乱跑.从参加工作之前的懵懂无知,做事只凭热血,到后来参加工作自己给自己制定职业规划,制定路线,自己的人生自己主导.

但说来可笑,一个人的人生,能由自己主导的要远比自己想象的要少.毕竟生活在这个社会,就不能不管不顾这个世界的规则.有时候,虽不愿,但还是得按照社会规则来.

而且啊,纵然自己实现了职业规划,但回过头来看,这段路程中,又总是丢了些什么.

丢了就丢了吧.

生活?

又重新开始跑步了。一周四五次,一次4.5公里左右。效果还不错。跑之前体重能达到175,现在169.5。

重新开始跑步有很多理由。第一个理由就是一个冬天没运动眼看着体重逐渐要反弹到去年夏天以前,自己不允许。第二个理由就是夏天快来了,该穿半袖了,我不希望自己穿上喜欢的衣服以后,总体身材不错,就挺着一个大肚子难看。第三个理由就是工作一天总是会很累,没什么放松的方法,玩游戏看直播这些没什么用。通过运动放空自己释放压力,对自己的工作表现也有不错的提升。从重启跑步第一天,就能发现自己的工作态度,工作热情蹭蹭上涨,而不是之前冬天时很容易疲惫的状态。

但跑步没有解决我的心头大患,就是上半身脂肪太多。去年跑步也是这个样子。能感受到脸部变小了,但上半身变化都不是很大。本来跑步嘛,也是一项全身减脂的运动。如果是全身都脂肪比较多可能效果比较好,但我脂肪主要集中在上半身。所以就需要专门制定计划训练上半身。而不是继续用跑步这种方法微乎其微地减脂。

做菜也比较多。尝试了更多的菜式,比如烤羊小排,烤五花肉,油焖茄子等。去年做过羊小排,但总感觉做的不怎么样。这次在做出了很满意的牛排之后,打算尝试做出很满意的羊小排。

第一次做羊小排,是先用水加蘸料将羊小排腌制了一下。然后放在烤箱里烤。做出来的很烂,没法吃。因为羊小排上面有水,在烤箱里烤出来肥肉部分看着就恶心。而且没有合适的蘸料。羊小排送的蘸料不合胃口。我比较喜欢去店里吃烤肉的时候的蘸料。

第二次做羊小排,是只用蘸料将羊小排腌制了一会。然后在煎锅里煎,着重煎边上的肥肉。两边当然煎到熟。配合新买的烤肉店蘸料,吃起来味道还行。只是肥肉边还是没处理很好。

后来去吃西班牙菜点了一个羊排。看了一下他们的羊排,发现是没有肥边的。所以打算以后买羊小排的时候也不要买带肥边的了。这样子才符合我的胃口。

至于烤五花肉,吃起来味道也还行。就是火候稍微有点欠缺。烤鸡翅,排骨等我喜欢用150℃十五分钟。但烤五花肉15分钟不是很好,肥肉里面的并没有完全变脆。后面要尝试用更高的温度或者更长的时间。

至于乐器么,钢琴学习完了购买的流行音乐课程.这个课程是教流行音乐的,总体来说很简单.就教了主要的几种和弦怎么按,教了四种节奏型.学完这个之后就觉得自己行了,然后找了下卡农的谱子,然而光看前四小节就给我整跪了.后来反思原因时发现是自己还是基础没打好,比如五线谱对应关系都不知道,那当然弹不好.下个月制定一个计划拆解下练一下吧.

上下求索

老龄化社会研究

偶然看到一篇新闻,说的是中国人口出生率最近几年的变化。也不知怎么的,就联想到了老龄化的问题。刚好一直在寻找一个长期来看很有希望的理财方向,而且我们每个人都会老,就特别想看一下老年人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有没有买入的价值。

刚开始接触基金的时候就特别看好养老行业,也买了一些相关基金。但后来发现这些基金也重仓了食品饮料相关的股票,和我预期有点不符。

看了一些报告,比如《中国老龄化社会潜藏价值》,也买了一些书,读了一些书,比如《老后破产:名为”长寿”的噩梦》,《老年金融学》。

感触颇多。

首先是《中国老龄化社会潜藏价值》报告,有些地方认同,有些地方不认同。很多人都看过B站后浪的视频吧。这个报告跟那个有些类似。报告中介绍老年人追求实现自我,好多老年人出去旅游,学画画,学书法。也提到了老年人更加爱美,更加注重个性化。

这些地方我不太认同。众所周知,在中国买房就要掏空三代人的钱包,这种乘风破浪的老年人在全部老年人中也只是很少一部分,大部分还是被房价压的抬不起头。这份报告中的另一个弊端就是相关数据,全部是基于老年人总数,而不是按照老年人的消费等级。比如高端护理,基于老年人总数肯定是太少,但基于消费得起的老年人的话,就不少了吧。

报告中提到的医疗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这个我很认同。我想象中的未来医疗,应该是AI+医疗。

很巧的是,了解完日本老龄化,李克强总理就说中国老龄化市场有很大潜力。预计会有不少人看到这个新闻去买入养老指数相关基金。但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养老相关的都适合,比如有些养老基金中持有大量消费行业的股票,一个是现在消费行业估值过高,另一个是我不认为未来消费行业会有很大改变。能提升的无非就是通过大规模智能化加速生产,这样子反而应当导致价格下降。但考虑到未来人口等因素,也不确定。

但有一些行业,比如医疗行业,未来则肯定是会上涨的。看病国家会给报销,对老年人的压力没有那么大。而且从日本老人的行为来看,即使生活拮据,没什么钱,但看病的钱还是要花的。一方面供给侧AI赋能,减少成本,加速效率,另一方面需求侧是刚需。所以可以肯定未来医疗行业会越来越好。

实际上,在拿到工资要决定买哪些行业基金的时候,我对比了5G行业,消费行业,医疗行业这几个行业的资金流,发现5G行业和消费行业资金还是处于流出状态。而医疗行业资金流入流出大概持平。未来预计会净流入多一些。所以虽然月初看好5G行业,最终还是买了医疗行业的。

给我感触最深的,还是《老后破产:名为”长寿”的噩梦》这本书。我一直相信李世民说的那句话,”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也一直像王阳明说的那样”知行合一”。但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不光需要以史为镜,还要以邻为镜。以邻为镜,可以知未来。怎么理解呢?不管是发达的国家,还是发达的城市,兴起的东西最终都会传导到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城市。比如中国互联网的早期,三大巨头都是抄袭的美国公司,又比如中国房价,也是从一线城市到二线城市再到三四线城市一级级传导下去。我不认为世界上真的有完全不同的发展路线,我认为每个国家,即使宣称的主义不一样,但也都是殊途同归,最终达到的状态都是那样子。所以很多事情都可以拿其他国家做借鉴,比如房价这件事,美国和日本都经历过。老龄化这件事,日本最有话语权。这也是为什么我搜老龄化问题,搜到的书籍大多都是日本的。

中国这几年经历的变化太多,如城市化,卫星城地建立,让越来越多地人进城。从三四线城市到一二线城市,从一二线城市到超一线城市。房子长期看人口,所以在房价这个问题上,一二线城市房价肯定不会下跌,超一线城市肯定会越涨越高。这十几年来房价飙升也导致了一系列问题,比如人民购买力下跌,以及这一代年轻人对社会越来越绝望,开始是晚婚晚育,后来很多人则转向了不婚不育的这个阵营,和社会对抗。中国人口出生率越来越低,离婚率越来越高,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一代大多是独生子女,每两个人要赡养四个老人,加上生孩子,也就是说两个人要养七个人。这还是只生一个孩子的情况下,国家现在鼓励生二胎,三胎。如果真的这么做,两个人就要养八九个人。而小孩又是吞金兽,各种营养品,各种课程,在这个内卷的时代,生娃是家长也累,孩子也累。在本该天真烂漫的阶段,剥夺了孩子对世界的好奇,这样子生孩子有什么意义?

最近有个省份,好像是山西,在推行以租代购的生活方式。就是房子如果用于出租,国家会给房主很多奖励,如果要出售,则要交很多税。这个政策看起来是打算通过减少房屋买卖稳定房价,同时让年轻人减少买房,腾出来钱进行消费。毕竟现在在换火车头,新的火车头就是消费。但也有一些问题,比如国家奖励给房主的钱从哪来?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终还是租客承受吧。如果最终还不如自己买房划算,那为什么还要租房呢?之前看过一个视频预言一二线城市房租会达到两三千一个月,而北上广深这些超一线城市房价会达到一万多一月。而自己买房背负的房贷也差不多就是这些吧?如果是这个样子,谁会傻到还去租房?而且呢,买不买房这件事,更多的是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驱动的。年轻人对买房没什么热情。很多年轻人不是家里早就买好了,就是因为恋爱的前提条件是有房有车不得不买房。真正没什么压力,就想买房的年轻人特别少。像这种情况,这个政策什么帮助也没有。甚至还会适得其反。

《老后破产:名为”长寿”的噩梦》这本书介绍了日本老年人的现状。他们的生活在我们看来很宽裕。但依然入不敷出,很多人就想求死。日本对待老年人挺善意的,他们有国民养老金,工作时缴了养老金的话,老年时还会额外拿到个人养老金。然后生活实在困苦的话,还可以去申请生活保护。在本书的案例中,好多人每月能拿到8万日元到12万日元的养老金,折合人民币(按照2018本书出版时的汇率,1日元约等于0.06元人民币)大概4800到7200块。这要放在中国,老年人的生活会很宽裕吧。但在日本,就特别拮据。养老金开销很大一部分在房租上,因为日本城市老年人大多都是租房,光房租一个月就得花费四五万日元。生活费也很高,每个月也得四五万日元。然后还有请护理的费用,去医院的费用等。日本护理政策做的也挺到位,老人一般只需要负担一成,只有拖欠了很久护理保险的人才会被提高到三成。护理服务也被分成了五个等级,像二级的大概每次个人负担一百多块人民币。日本老年人看病也有很多补贴,个人只需要负担一成,但很多老年人也负担不起这一成。比如书中有个老年人看病一次花了7万日元。个人需要负担7千日元,也就是420块人民币,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很重的负担。所以很多老年人有病就拖着不去看。但一旦申请了生活保护就医药费和住院费用全免。

这是城市老人的情况。农村的就更不乐观了。养老金大多只有两三万日元,农产品还越来越便宜,原料却越来越贵。幸好农村不用租房。

本书针对日本的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比如生活保护需要老人完全破产,不能有积蓄,不能有房子。但很多房子是自己盖的,割舍不下。这样子就不能申请生活保护。日本有一种新的政策就是在老人在世时签订协议贷款,当到期或者老年人去世之后,就把他的房子卖掉还贷款。作者提倡有更多的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

从上面的描述,就能看到日本老年人得到的补助,以及待遇,比我们中国实在要好太多。但他们为什么还会如此拮据,以至于长寿成了噩梦呢?

一方面,是因为日本大多也是独生子女。这些人一方面经历了日本失落的三十年,另一方面要进城打工,所以就只有很少的精力和金钱能照顾到父母。另一方面,这些老人2018年时80岁,1980年时也就52岁。当时日本房地产泡沫,很多人买不起房子,所以后来老了也只能靠租房子了。

跟中国是不是特别像?中国现在也是高房价,也大多是独生子女,城市化也让很多人进城打工,也买不起房,现在也在推行以租代购。

但不像的是,中国对老年人的福利制度远远比不上日本。

现在家里的爷爷奶奶辈,还能由父母那一辈去照顾,他们大多兄弟姐妹很多,照顾起来没什么压力。但父母这一辈就是我们来照顾了,而我们大多是独生子女。那我们的父母要何去何从呢?

在房地产浪潮中上了车,买了房子的还好,收租就好了。但三四线城市,二三线城市慢慢地蜷缩,死亡,未来能收租的只有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能靠收租过日子的老人能有多少?其他的老人怎么办?等死么?

我们虽然大多是独生子女,但起码对父母来说,有一个孩子。但对我们自己这一代来说,出生率下降,孩子不敢生,生不起养不起,当我们老了,我们会何去何从?日本的现状,是不是就是我们的未来?

越了解日本,越觉得它就是中国的未来版本。分别通过《饱食穷民》,《55岁开始的Hello Life》,《老后破产:名为”长寿”的噩梦》了解了日本的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日本的年轻人,就是”丧失大志”,这和现在中国的年轻人差不多,看清了社会的真实面目,也开始”丧失大志”起来。日本的中年人,还是在工作,为了找一份工作不惜做任何事情,中国的中年人,退休的时间也是一再延迟。日本的老年人,老后破产,中国的老年人,正迈入这个局面。

这个世界只有一种勇士,那就是看清世界但依然勇敢活着的人。我们不能强求社会变得更好这种不可为的事,能做的就只有拥抱社会,给父母买好保险,做好防护,对收入做好管理,对未来做好规划,希冀当自己老时也是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式生活吧。

毕竟那些老后破产的老人们,年轻时也和我们一样。

阅读

这个月没有读什么闲书。一是时间不够,二是没什么特别有欲望去读的书。

现在读书看剧,都比较喜欢纪实类的。文学类的书籍,大多基于特定的时代背景进行虚构,读后虽掩卷长叹,叹惜时代背景下的人物悲喜,但由于自己没有真的亲身体会过那个时代,不会有更多触动。而纪实类作品,则记录当代社会我们不知道或者没有意识到的事实,读后往往会对世界更加敬畏一分。

文学类作品,不管是书籍还是电视剧,中国的全部都是通过人物演绎时代背景,外国的则基本上是通过一件事情演绎人性的美丽。

中国文学作品,更多的也是基于大跃进,文革这个时代。另外一个就是清朝末期,国民政府时期。前者主要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品,比如《黄金时代》,《活着》,《平凡的世界》。也有一些不是那么知名的书籍,比如余秋雨的《借我一生》。这些人处于同一个时代,又是文学作家,自然最喜欢写大跃进,文革。而后面的经济腾飞,自然是不会怎么挥洒笔墨。而更早一代的作家,比如鲁迅,老舍等人,作品则更多的聚焦在清朝末期,民国政府时代。代表作品如《狂人日记》,《骆驼祥子》,《茶馆》。还有一些很不错的电视剧,如《大宅门》,《走向共和》。

每一代都有它的特色,让我们了解这一百年来中国的社会风貌,人物特色等。如果要想了解这些时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则吴晓波的作品不容错过。

外国作品,更多的是聚焦在人性的美丽。比如《了不起的盖茨比》,《打字机上的缪斯》,《一个人的朝圣》,《变形记》等等很多耳熟能详的作品。但这类作品读上两本就很容易腻。当然也有基于时代背景的书籍,比如《百年孤独》,《雾都孤儿》等。也能很清晰地看到其实也是分成两代。第一代比如雨果,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作品更多的是基于时代背景。到了现代作品,则更多的是展示人性的美丽。而电视剧,则更多的展示人性的恶。

不过外国电视剧,电影总体来说比中国的好太多。中国电视剧喜欢的就那么几部,《武林外传》,《亮剑》,《大宅门》,《父母爱情》。后面出的电视剧更多的是肥皂剧,很不喜欢。而外国电视剧很少泡沫剧,此处指的是英美电视剧,不包括韩国电视剧。很多好看的作品,比如《唐顿庄园》,《破产姐妹》,《硅谷》,《权力的游戏》,《绝命毒贩》,《继承之战》,《纸牌屋》等等都很不错。

纪实类作品,让我们了解了世界太多的不堪。比如《血疫》,《看见》,《我的二本学生》,《饱食穷民》,《55岁的Hello Life》,《老后破产》。就拿《看见》来说,非典时我们正小,在我印象里面,非典也没怎么样,该玩就玩,父母该上班就上班,也不戴口罩干嘛的。但这种病毒的致死率要比现在的疫情严重的多。还有《我的二本学生》,虽然也是二本出来的,但直到读到这本书,才了解到很多二本毕业也就意味着失业,才了解到这个社会比想象的残酷的多。而回过头来想,也确实是这样子。

读书是能塑造一个人的。书读得越多,人越觉得自己渺小,越会谦卑,越不会狂妄。越了解历史,越了解现代,对未来也就越清晰,投资时也就越坚定。越了解人性,越能不轻易评价一个人,一件事。

像网上很多杠精,包括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吵架的时候,能发现双方虽然在谈同一件事,但聚焦的点根本就不一样,这样子吵一辈子也没结果。比如一件事,一个人看的是正面,一个人看的是反面,就在争辩这件事到底是好是坏。比如一个方案,有人看的是成本,有人看的是成果,吵架也吵不出来所以然。像《奇葩说》就是这种套路吧。给一个议题,双方去吵,去辩论。实际上,任何一个议题,都有正有反,对不同的人来说,有些人就是利大于弊,有些人就是弊大于利,又为什么要得出一个适合任何人的结论呢?现实吗?节目里是为了效果,本来就是一个娱乐节目,图一个乐呵就行了。真的拿到现实里去辩论就不妥了。

一件事情啊,争吵的时候,应该先确保双方在同一个点上。如果不在同一个点上,就先纠正过来。然后在去讨论。当双方不在一个点上的时候,你设身处地想一下,其实是很能理解对方的难处的。所以双方要先确定讨论是想达成什么结果,然后正方反方先就不同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回到同一个点上,根据优先级去确定最终结果。

比如选择一个技术方案,最终要达成的目标是选择或者否决该方案。每个人先提出自己的意见,比如这个方案开发成本大小,需要时间长短,需要资源多少。然后按照优先级排序,比如客户可能根本不在乎你需要多少资源,那如果该方案前面两个方面满足需求就可以通过了。而不是就几个人僵持不下,各执一词。

但生活中的各种争吵,其实很多时候是没有这种优先级的。这时候要做的是设身处地理解对方的处境,赞同他提出的难题,然后提出自己的意见,双方做一个折衷。如果一条独木桥互不相让,最后两败俱伤就很不好了。如果实在无法折衷,那笑一笑让开就好了。不要做无所谓的争辩了。

技术

本来想通过阅读《Lucene In Action》来了解下Lucene的索引机制,但后面发现了几篇不错的介绍ES索引机制的文章,也就没有再读这本书了.然后结合ES索引机制设计了一下产品内某个底层数据结构.如果不了解ES索引机制的话设计出来可能会有很大的坑.

又买了一个课程-《Flink大数据项目实战》.Flink之前也自学过一些,Demo也写了一些.但总是感觉和实际生产中使用有区别.比如如何热更新等.所以就买了这个课程,重点看一下里面的实战部分.这个课程先介绍Flink的基础知识,然后再实战部分.本月主要学习了前半部分,就当做个回顾.但在回顾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自己之前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再去查阅资料学习也有不少的收获.剩下的部分预计下个月学习完.

月初阅读了《Essential Software Architecture》这本书.阅读这本书的初衷是想看看做数据架构师需要具备什么技能.但有点失望.这本书出版已经很早了,介绍的内容也是做后端开发如何做架构设计.但我希望看到的是大数据方面做架构要如何设计.所以这本书没有达到我的预期.但从这本书中也学到了一些东西,比如设计程序要关注可扩展性,可用性,吞吐量等指标.

理财

这个月理财收益还不错。涨了3.58%。涨幅倒没有多少,但让我开心的是本月基金大多处于下跌趋势,天天基金上显示平均越收益为-4.15%。所以我这个收益打败了99.91%的人。这一点让我特别有成就感。

实现这个收益主要是因为重仓持有标普。其他的跌幅很大的基金,比如纳斯达克,国内的基金持有很少。国内购买了医疗方面的基金,但买的不多,所以不太受影响。

我本来预计美国经济会回暖,所以美国股票应该普遍是上涨的行情。但还是考虑的少了。如果按照这种推断,那纳斯达克也应该有不错的涨幅。但实际上不是这个样子。

实际上,预测一个基金短期是否上涨很困难。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美联储是否加息,美国十年期国债利率,当前估值是否合理等各种因素。所以我买基金短期内能取得不错的收入,并不能说明预测的好,只能说运气好。如果我持有的不是标普,而是纳斯达克,那也会亏很多。

这个月纳斯达克和标普基金,一直能看到涨一天跌一天。纳斯达克跌的往往比较多。那为什么美元宽松政策下,资产价格却出现了下跌呢?我从《央视财经评论》那儿得到了答案:因为很多人认为科技股目前估值过高,在美元宽松的情况下能否维持这个高位持怀疑态度。所以就出现了这种情况。

《央视财经评论》这个节目还是挺不错的,经常对财经方面的一些事情进行剖析,也会剖析一些我们关注的事情。比如整治学区房,经营贷违规流入楼市等。

但看这个节目需要具备基本的经济知识。不是说了解各种金融产品之间的区别就好了,还要了解利率,汇率等对经济的影响,了解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关于这方面,推荐一本书—《大投机家》。这本书中介绍了利率与汇率的关系,对股市的影响,经济发展规律。但读者同样需要有一些先验知识,比如什么是外汇储备,进出口与汇率的关系等一些基础知识。所以如果没有了解这方面知识的读者读起来会很迷糊。

本来听介绍觉得这本书和我的投资理念特别类似。所以就找到这本书拜读了一下。读完之后也让我认清了自我。如书中所言,我做的事情是投资,而不是投机。

投资是买一个股票放个好多年,最后拿收益。因为长远来看,股市一定是会上涨的。而投机则是短期内通过低买高卖盈利。这个特别困难。

我一般是通过分析国家发展规划,以及行业发展报告,持续买入一款基金。相信若干年后一定会盈利。我的账户分成了两个子账户,一个账户用于投资五年计划,另一个账户则用于投资百年大计。这两个账户需要关注的方向也是截然不同的。

确定了投资期限,对基金的短期波动就没什么感觉。一般每天上去看一遍,如果盈利会开心,损失了的话也没什么。如果连续几天亏损就采取鸵鸟战略,一段时间不看。后面想起来再看看。往往会发现中间这段时间涨了不少。

凝望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着你。买基金也一样,看的多了就能发现自己明显更加急功近利,有一些短视。有时举动出现了投机的影子。所以日后还是买好了放在那儿不动它就好了。

工作

工作方面做的事情还是挺多的.

第一点,做了一些DQA的工作,将测试组同学写的测试数据生成脚本移植到了计算端这边.是后面做自动化测试,DQA的基础. 第二点,Code Review也正式落地了.包括git提交规范也确定了下来.落地还是挺顺利的.没有预想的那么麻烦.刚开始的几天有些磨合期,后面就都能按照这个流程去走了.这样在代码提交之前就能发现很多问题,防止代码库变坏. 第三点,初步设计了今年产品内要做的重大功能的架构,以及产品中可以优化的地方.并和老大,产品经理开会确认这些点.然后同步给组内同学. 第四点,将组内人才梯队进一步进行了划分.稳固组内稳定性.相关计划也已经同步给了老大以及相关负责人. 第五点,技术分享也在有序执行.为了后面产品做重大功能时技术这边能有足够的技术实力去支持,所以组内每个人都分配给了一项技术的学习计划.然后按照使用优先级进行分享.这个月是分享Flink.

四月份计划

继续二月份没做完的事情:

  1. 看完《Flink大数据项目实战》并动手完成实战部分(✔)

新的事情:

  1. 钢琴学习《卡农》
  2. 今年第二大目标实现的详细规划
  3. 学习ClickHouse的底层知识(✔)
  4. 学习Doris(✔)
  5. 研究生鲜市场(✔)
  6. 仔细思考想要什么,然后制定这三年的职业规划(✔)
  7. 制定详细计划进行上半身减脂(✔)
  8. 阅读完四部《大投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