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八月份总结与九月份计划

Posted by AlstonWilliams on August 27, 2022

随笔

父亲发给了我一张很久之前的全家福。

这张照片大概是十几年之前的。应该是我上小学的照片,我七岁上的小学,照片应该是我四五年级或者初一的时候,当时大概13岁吧,现在27岁了,已经过去了十四年了。

照片中,我坐在中间,父亲和母亲坐在我两边。我坐在中间没有笑,母亲坐在我右边,抱着我,笑的很开心,父亲坐在我左边,双手怀抱胸前,笑的也很开心。是真的笑的很开心。真心的笑让人如沐春风。我穿着一件毛衣,小学的时候秋冬我经常穿毛衣,这些毛衣很多不是买的,可能是表哥长个了穿不上了就给我了。母亲穿着一件深色的衣服,时到如今我姥姥会穿的那种老旧又有厚重感的衣服。父亲则穿了一件旧时代工人常穿的,我们在那种讲改革开放的电视剧里经常会看到的蓝色的工人制服。

我把这张照片发给了女朋友,戏称我的颜值巅峰就是小时候。但真正引起我五味陈杂的,却是坐在我两旁的黢黑的父母。

我不知道父亲是否记得他没有结婚,年轻时的自己。儿时,初中的时候,我偶然看到过他当兵时的照片。当时我还经常跟同学炫耀,看,这是我爸,帅吧。当时他是我崇拜的对象。后来这张照片被我遗失掉了,但时至今日,我仍然记得那张照片中的父亲。也仍然会还认为他当时真的很帅,比现在那种电视上的明星帅多了。我从不认为那些明星帅,反而在我心里最帅的是年轻时的父亲。

父母结婚后,我儿时的记忆已经记不得太多了,直到看到这张照片,往事如历历在目。小时候家里穷,父母为了改善家庭条件,换了很多工作。父亲先后做过送货司机,黑车司机,工厂工人,以及现在一直做的建筑工人。母亲则在我印象里只做过两份工作,年轻时是厂里的工人,后来去做了建筑工人,现在则又去厂里做了工人。

小的时候,应该是在父母做建筑工人之前吧,虽然穷,但是我们过得很开心。我还记得一个夏日的中午,暖风吹打着窗户,窗户嘎吱嘎吱的响,我躺在母亲的腿上,母亲用掏耳勺给我掏耳屎。也记得一到晚上,父母都在家,家里没什么玩的,只有一副扑克,我就会缠着父母让他们陪我打扑克。当父亲嫌弃我们打的太菜不跟我玩的时候,当时的失落我也历历在目。

但当他们做了建筑工人之后,我也上了初中之后,我们的关系就直线下跌。建筑工人要很早起,很累,所以他们睡得很早,晚上到家之后就躺在炕上也不想动弹,可能会把之前的剩菜拿出来热一下。家里常年吃剩菜,也来回都是那些菜,都是我不喜欢吃的。如白菜猪肉,如皮已经发硬吃的时候硌牙的馒头。我当时喜欢吃的东西,直到现在也一直喜欢吃的东西,就是母亲做的土豆饼,父亲炒的茄子。但不知是什么变了,现在再去吃味道比小的时候差了很多。可能是小的时候那是我吃到的最好吃的东西吧。

初中开始做作业就很辛苦,每天都得到十点十一点。他们又睡得早起得早,往往我早晨起来他们已经出去了。所以我们沟通的唯一时间就是晚饭时间。但晚饭时间,又都是我不喜欢吃的菜,所以往往就是沉默不语,吃完饭我就会去自己的房间待着。从初中开始,陪伴我的只有发小,游戏机,手机,书。我为什么喜欢读书,甚至是喜欢做题?并不是我多么喜欢学习,而是我当时暑假在家真的没其他事情做,唯一能接触到的可能就是题目,或者一些辅导书中的作文。喜欢读书的习惯就是在这种环境中被迫养成的。小的时候我还偷过书,被投诉过。

俞敏洪老师说过,从艰苦环境走出来的孩子,往往有更高的韧性。我并不怪父母没有陪伴我,因为我知道某种程度上,我们都像《活着》里的福贵,《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为了活着拼劲全部力气。但也正是在那个时候,在那个环境里,让我萌生了我一定要走出去的想法,让我萌生了以后如果我有了孩子,一定不能让他受这个苦的想法。其实所有痛苦都来源于穷,没钱。为什么这两年父母明显比以前快乐了?也是因为我收入相对可观,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穷病的困扰。

在我有收入之后,我幻想着能够用钱给父母买化妆品,让他们少干活,让他们恢复到我上初中之前的状态,让我们的关系变得像之前一样密切。所以我给母亲买比较贵的化妆品,把家里装修了一遍,还想着给家里换个电视机。这样过年时我们就能坐在一起看电视。我幻想着我们一家在一起其乐融融。有一年我坐在炕上,找了一部电影,想和父亲一起看。父亲嫌没意思,出去玩去了。我心里有些失落,但没表现出来,就默默把电视关掉了。从此我意识到这个裂缝可能修复不好了,所以再也没有尝试,过年回家依然是待在自己的房间。

所以我才说,时间悄然带走了好多……我希望有一个其乐融融的家庭,和父母其乐融融,和妻儿其乐融融。过去让我坚持学习钢琴的理由,不是我多么喜欢音乐,不是因为它是我的爱好,实际上练习的时候我很痛苦,很机械,而且总是走神,我坚持下来的理由就是在我幻想的家庭中,某个春日的中午,阳光和煦,妻子在沙发上入睡,阳光照进屋子,撒在她的身上,我坐在沙发前的钢琴上,弹奏着《菊次郎的夏天》,妻子安然入睡。在某个傍晚,我和女儿坐在钢琴前,我教她弹奏一些片段。这个梦想,到如今实现了一些,某个周末的下午,女朋友坐在沙发上,忘记是在做什么,我为她弹奏《Beautiful in white》。这个梦想,也是女朋友希望的场景,所以在我想把钢琴扔掉的时候,她坚持让我留着。并且在确认钢琴要不要摆在正对门口的位置时,她这个位置的原因,也是让我无法拒绝的原因,就是希望能一进门看到我为她弹奏钢琴。

让我感慨万千,失落万分的是和父母的关系。从儿时的融洽和谐,幸福满满,十五年过去,变成后来的父母在自己面前唯唯诺诺。那时的我们穷,但是有快乐。后来我们没那么穷了,他们依靠出卖力气换来我们物质上没那么艰辛,但失去了快乐。如同和魔鬼做了交易一般。

父亲在他年轻时,二十多岁时,朝气蓬勃时,会想到十几年后,自己为了生活所迫,会去做建筑工人吗?实际上,他在建筑工人之前还是很快乐的。会想到三十年后,自己会变得那么黢黑,如同被锤了的牛吗?

那我呢?二三十年后,我会变成什么样子?是会经过岁月的沉淀,变得更加智慧,对待生活风度翩翩,还是也会迫于生活变成挨了锤的牛?重要的是不能忘记初心啊,出发了几年,在人生这条路上,已经慢慢忘记出发的初衷是什么了。

那个愿望,是推动我迈出人生第一步的动力的愿望,是我从小至今想起来都会热泪盈眶的愿望。我应该继续完成它。而不是继续在人生路上朝着错误的方向越行越远,而不是在休息的时间蹉跎时光,而不是在这里什么都不做。我应该多跟父母分享,应该对父母多些耐心,而不是觉得问题实在太蠢而把他们推开,应该继续在闲暇时间练习钢琴,应该时刻记住出发的初衷,时刻记住要去往的地方。当前路漫漫迷失自己,看不清前面方向的时候,让它照亮我的前路。

如何阅读/学习

开会时,一位同学的飞书签名很有意思,吸引我点进去看。标题是”产品天天都在想什么”。

看她写的内容,很有意思,从跟工作相关的产品方面的知识,到跟她工作内容没那么相关但是也有一定相关性的推荐系统,再到她读书的一些感悟,再到她研究公司财报引申出来的投资观念。

我把她写的都读完了,读完第一感觉是她好厉害,广度很宽,很多问题也有深度思考。

而这也引起了我的反思。像一些书,我们都读过,为什么她就能有如此深刻的思考,并能从中抽象出来规律,应用到生活工作中,而我却觉得这些书太抽象了而放弃阅读呢?像《自私的基因》这本书,她抽象出来个体可以欺骗基因自己还有生育能力,进而让基因不淘汰掉个体。而我却觉得这个跟我没什么关系放弃阅读。

这几个月以来,读书一直都是浮夸风。什么叫浮夸风?读工具书,社科类书籍,有些觉得自己已经知道了,所以就放下不读了,转而去阅读文学类的书籍。阅读文学类的书籍吧,时常也没多大兴致。我们古人讲知行合一,道理大家都懂,但落地常常是问题。经常会出现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而且,人的行为受环境影响很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毕竟还是群居动物。有的时候,在一个环境,价值观或者一些方法论就容易落地。而一旦忙起来了,或者换了一个不是那么好的环境,可能就会把这些方法论忘掉。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一本书需要反复阅读。之前其实我一直不理解为什么人们会多次阅读同一本书。现在我明白了。当自己已经忘记了一本书的内容,大概率也忘记了其中所讲的方法论,重新阅读不仅是重新学习让自己变好,也能结合自己在过去的经历有更深入的思考。

听过”多读书,读好书”这句话很多次,但都没重视。而且还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让我在绝望之谷待了很久的时间。

而现在我终于意识到,这句话重要的是后半句,即读好书。现在书太多了,质量也良莠不齐。有陈年老酿,醇香悠远,也有一些不忍直视,辣眼睛的书。特别是很多国产的励志书籍,工具书籍,通篇告诉你应该怎么做,然后例子用的是自己虚构的,读了让你感觉说的挺对,但又屁用没有。而我正是在读了很多类似这种书,才让我觉得工具书都没用,即愚昧之巅,然后减少阅读,跌入绝望之谷。

当我现在回过头来重读那些经典书籍,如《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终于又开始走上开悟之坡。知乎盐选也有很多实用的技能,读完受用颇多。

接下来读书,不再注重数量和速度,而是要把一本书读透,把书里的知识应用到工作生活中,这样才是正确的学习方式吧。

对待挫折的态度

我心态上偏悲观。即使阅读了诸如反脆弱等书籍,也没从中吸取力量改变自己的心态。

悲观心态和乐观心态,这两者互斥,也互补。

悲观心态,凡事会做最坏的打算,所以往往会制定特别详尽的计划,做事一般比较可靠。但带来的缺陷是畏惧风险,害怕失败,以及过大的压力。如一件事情可能99%的几率会成功,失败的几率只有1%。但悲观心态导向的话可能就会一直在想如果发生这1%的情况要怎么办,而从过去经历的事情来看,这种几率实在太小,给自己带来那么大的压力,反而得不偿失。有一句话说,一件事即使只有0.001%发生的可能,那么最终也会发生。我一直都是以这个为准则,在开发设计,架构设计上总是考虑最坏的情况是什么样子,我们如何应付,就总是会在设计阶段就想做到完美。在我的观念里面,似乎出问题的话,就是整体立马就会崩盘。这让我在一件事有苗头的时候就会很焦虑,其实这件事可能只是临时的系统波动,而且我已经建立起了健全的故障切换措施,但我依然会很焦虑,稍微一有报警就会立马去看,是很靠谱,但明明没那么紧急啊。即使出问题,系统也不会立马崩盘,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有一直不重视,不处理,最后才会演变成为灾难崩盘。

在自我反思的时候,我意识到我这个心态不对。应该意识到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不如意是常态。失败不可怕,只要能解决这件事,并且从中学习到什么东西,进步了,就是值得的。每个人的一辈子其实都是在犯错中进步,在犯错的同时拓宽自己的边界。像人工智能,在训练的时候就是不断通过犯错进行学习,最终甚至能够打败柯洁。

有句话说,在战略上乐观,在战术上悲观。对我来说,这句话意味着,意识到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在大方向上改变心态的同时,在落地的同时,也还是要保持悲观心态,精细化落实每个点,而不是搪塞敷衍。

心态决定最终自己的行为。改变心态不是靠一句话,即意识到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就可以改变的。心态积极还是消极,是日常自己交往的人,阅读的内容决定的。如果经常会接触很丧的人,阅读知乎上那些很丧的内容,如一味抱怨经济下滑的内容,整个人的心态就会收到影响。所以我给自己贴了个便笺,时刻提醒自己少读知乎上的消极内容,而是多读书/新闻/知乎盐选的内容。效果立竿见影,整个人的心态立马变好了一些。

榜样的力量

一件事舆论的发展,总是会被少数KOL引领。舆论是这样,商业上也是这样,像品牌效应。但这里我们要谈的,不是这些方面,而是对个人成长来说,榜样意味着什么。

在工作初期,虽然跟当时的带我的人脾气上不对付,但他对我的影响实在深刻,如今想起来他,我还是会很佩服。只是之前我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一直会想,如果是他,他会怎么去做?这么想往往就会给自己带来莫大的动力。如今过去好几年,这个标杆对我的作用已经很微弱。试着用未来十年的自己应该是什么来激励自己,但最终由于太过遥远而动力不足。

其实啊,要激励自己,应该还是要在生活中选择一个未来想成为的人,去多了解他,多跟他学习,遇见事情想想他会如何面对。

这个月分别跟leader和mentor聊了聊。跟leader主要聊了聊大方向上工作的事情,跟mentor则聊了一些人生经验,以及对我的期望等。

跟他聊的越多,就越感觉他的厉害。我base在上海,他base在北京。其实沟通不多。这次借着出差的机会,以及后来的one on one多聊了聊。我意识到他就是未来我希望的自己的理想状态。我希望自己能后面多跟他沟通,不止线上one on one,有机会的话多跑跑北京,多聊聊。

在one on one的时候,我请他讲下这段时间对我的评价,对我哪儿做的满意,哪儿不满意,希望我在哪些地方去做提升。说实话,在聊之前我以为自己做的其实挺不错,但跟他聊下来发现其实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如业务方面现在总体上理解还行,但下钻到具体的问题则做的远远不够。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会去特别深度的思考,会去主动做数据分析,并思考一个数据背后的原因。聊下来颠覆了我的基础认知吧。让我重新思索一些基础概念。如到底什么是达人,这种最基本的定义,然后从这里可以延伸出来太多问题。都是很值得思考,对业务认知很重要的问题。

而我们由于层次不同,他站在更高的角度能看到更大的视野,对整体的了解和把控也更强。对我来说,由于工作太忙,没时间来抬头看看天空想想自己要怎么做才能成长,才能进步,经常会陷入到自己很忙但是没有成长的状态。这时候,百忙偷闲的时候,想想他对我的期望,如何实现这种期望,真正落地之后,就是一种进步。

要事优先

有一句话说,字节一年,人间三年。字节跳动工作很忙,事情很多,经常会出现白天一天会,或者有其他事情,晚上才有时间去做开发,才有时间静下来。而我又本身不是一个擅长分类,不擅长拖延的人,所以有事情我会第一时间冲上去,长此以往,我的精力和工作幸福感大大降低。

在《产品经理天天都在想啥》中,同事提到幸福感降低其实是把自己看的太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导致的。深以为然。重新阅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看到一个习惯是要事优先,一下子深有感触。

这本书之前阅读过,彼时我认为自己在各个原则上其实做的还不错,并没有很深入的阅读。而放在现在的状况下,看到这个词,则有点拨云见日的感觉。彼时有大把的时间,把每件事情都做了其实也没什么问题,所谓的要事优先也就派不上用场。

让我感觉疲惫,让我感觉只盯着地上的六便士而没有抬头望望月亮的,就是白天过多的会议,以及经常被杂事打断,所以没有给自己整块的时间把工作处理好,也很少能有时间去思考如何在工作上更进一步。要践行要事优先的原则,我采取了两个措施:减少无用会议;减少飞书打开时间。

入职这段时间以来,每天会议大概会占四五小时。参加了这么多会议,也知道了哪些会议是跟我密切相关,哪些会议跟我关系不大。有需求评审会议,调研分享,业务/技术分享,以及其他的各种会议,其中有一些是我必须参加的,比如需求评审会议,我需要了解哪些需求是需要我参加的,需求背景是什么,进而去排期。比如业务分享,让我可以理解最新的业务进展。而那些跟我没关系的则可以不参加。这样我的个人可利用的时间就会提升很多。

另一个措施是减少打开飞书时间。飞书经常会弹出来各种消息,其中很大一部分其实是对我没什么用,却会让我注意力分散的消息。有一部分是工作上的事情,但也不着急的。真正影响很大的比如服务SLA下滑太厉害超过阈值了这种场景,我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报警机制,会直接给我打电话的,所以我即使不经常看飞书也可以避免落掉这种重要消息。

这两个措施做完之后,不仅给我腾出来一部分时间,而且由于减少了干扰,工作流畅性也更好。最重要的是,有时间去做重要的事情,幸福指数也提升了很大一部分。

其他阅读感悟

最近在阅读《长期有耐心:美团的成长与进化逻辑》的时候,也有一个很振聋发聩的观点。就是我们经常会提到的高频打低频,我们经常会说抖音做电商,做本地生活,相对于淘宝,美团等传统企业,有一个高频打低频的优势。因为抖音每天被使用的频率和时长明显比它们长。

但是高频打低频的同时,要知道低频的东西往往也不会得到足够的流量,足够的曝光,像微信”服务”中的那些入口,很多其实并不为人所知。但微信够高频吧?这就是因为没有给到足够的曝光,所以低频的那些应用也有很好的发展空间。

所以高频打低频的正确姿势应该是高频打中频,比如对美团来说,猫眼这种就是中频,高频带动中频,形成平台优势,然后再去优化低频的用户体验。

而且,一个需求是低频,但多个低频就可能被打包成高频,形成用户认知,这样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书中突破我们认知的观点还有很多,比如还有一句话说“在创业早期,对一个创业公司最重要的不是钱,而是创始人的精力”。这跟要事优先的原理一样,不仅对创业公司重要,对我们个人成长的重要也很重要。美团当时能从百团大战中脱颖而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团相对克制,很多其他的公司拿到投资的钱就会大幅扩张,开拓很多创新业务,最终资金链断裂。而美团则很谨慎的扩展业务,会先去小范围试点,确认能搞再去大规模投入。这里有一个最小投入原则,即开拓新业务的时候给的资源,是够用即可,谨慎投入,后面按需扩容。而很多新公司拓展新业务则上来就会投入特别多的资源,也不管能不能成,反正干就完了。存在很多的资源浪费。

这本书总的来说挺值得阅读的,推荐。

读的另外一本书叫做《数据驱动:从方法到实践》,这本书是神策创始人写的,书中介绍了如何用数据进行驱动企业发展。比如数据如何采集,如何存储,如何应用。特别是应用方面,比如对内有多维分析,漏斗分析等工具,对外的话有搜索推荐等用法。这本书适合想了解整个数据驱动流程的人阅读,总体流程是全的,但是每个点的细节没有介绍的很详细,需要自己再去寻找阅读相关材料学习。

复盘

这个月过得怎么样?自己是否满意?

本月总体繁忙,有一段时间由于压力太大而心情不美丽,但幸好最后意识到了问题并且积极改正,现在心态总体回到了正面的状态。

另外一个改善的点就是注意力收敛。之前会感觉时间不够用,所以会一边看直播一边看书啥的,这样其实哪一样都做不好。现在则是有空的话会专心看一会儿游戏直播,然后其他时间去阅读。更加深度的阅读。

上海天气这几天开始变得凉快起来。中间一度突破四十度,特别热。所以跑步中间暂停掉了。体重就一直没有减轻。预期是天气凉了就开始重新开始,现在天气凉下来了也还没开始,就从这两天开始重启吧。

要事优先这一点,以及相关机制,也是月底才建立起来的。如果能在月初就建立好这一点,那本月也不会有一些比较重要的事情没有完成。

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满意的。但也需要意识到目前是处于一个走上开悟之坡的切换的阶段,需要保持下去。

技术方面有哪些进步?还有哪些可以改善的地方?

本月技术框架上没什么进步,没有去学习新的技术框架。就是在ES的应用上更加得心应手了。

本月做需求的过程中,以及问题排查过程中,对相关方向的数仓数据建设理解更加透彻了。核心的几张数据表以及血缘上的一些数据表的理解深刻了很多。

此外,对内部的工具的广度也变大了。因为需要一些工具去实现比如数据质量监控的功能,就会从内部找相关的工具去学习去使用。

业务方面有哪些进步?还有哪些可以改善的地方?

业务方面进展是总体上更加清晰了,本月为了业务分享也去了解了外部很多类似的产品,找出它们做的好的地方,我们可以学习的地方。但不足的是具体的业务细节这方面,早就说需要提升,但一直都没落地,这方面除了参加相关分享,也要自己去对数据进行探查,自己对数据进行分析,实现对业务的更细力度的了解。

是否尽自己最大努力了?现在的自己能否成就三十五岁的自己?

是。

你的三年计划完成的怎么样了?有哪些进步?有没有偏离?

没有偏离。目前知道了自己重点需要提升的地方。

待人是否做到真挚诚恳,和朋友们的关系是否更加紧密了?

是。

四十岁的自己期望是什么样子?如果按照现在这种状态继续下去,会是什么样子?两者是否吻合?

是。

是否有保持阅读的习惯?从阅读中汲取到了哪些新的力量?

如前文所述。

复盘下来的方案,是否真正有去落实?是否被同一块砖头绊倒两次甚至多次以上?

有落实。

是否有关注社会发展?特别是经济方面的发展?有哪些感悟?讲给我听一下

没有过多关注。只是从一些零散的新闻看起来经济寒冬比我们想的要迅猛。

兴趣爱好方面是否有进步?

无。

是否有过度关注兴趣爱好而荒废职业发展的现象?

没有。

一年计划完成进度如何?

进展顺利。

时间是否都被高效地利用了?是否将过多时间花费在了娱乐上面?

合理。

是否有像owner一样去思考问题?

在开发架构方面有owner意识,但是在业务方面owner意识不强。如果业务的owner意识强,应该自己主动下意识的去关注业务的各项具体数据,以及其背后代表的含义。去做下钻分析。这方面需要改进。

体重如何,达到目标了吗?

没有达标。这一个月几乎没运动。

九月份计划

九月份就不设立计划了吧。因为其实这几个月并没有在计划方面多么上心。

主要还是时间不如之前充裕,所以设立了计划往往由于没时间最终搁置。只设立工作上的计划,并确保顺利进行吧。个人生活的目标就不设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