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八月份总结与九月份计划

Posted by AlstonWilliams on August 29, 2020

生活

健身

这个月突然意识到健身的重要性。

缘由很简单。当我说想带女朋友去大草原上,晚上枕在草原上,望着满天繁星,说些甜蜜的话语的时候。她告诉我去西藏这种高原地区需要很多的体力。就这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如果我不健身,连这个简单的愿望都实现不了。更不要说以后的梦想了。

健身还有其他的好处。我们发现了很多新职业。比如说,到时候可以去耶里夏丽表演,可以去白马会所,可以淘宝当模特,可以当健身教练。曾经我们搞笑的设想,早晨当垃圾代扔员,白天上班,中午和晚餐时间去耶里夏丽表演,晚上去白马会所。形成一个闭环,全方位挣钱。

虽然是个玩笑,但健身确实有不少好处。在《高效的方法》中提到的SHARP模型中,其中的H代表Health。就是说,健身能带给我更多的活力,更好的心情,能提高自信心等。所以健身于长于短,都是一个很划算的买卖。

对各种健身的方案进行比较后,选择了跑步这一个方案。对比过几种方案,一种是去Supermonkey,一种是去健身房,一种是游泳,一种是骑行,一种是跑步。去Supermonkey和去健身房,对日常到家已经要八点半的我来说,时间上不可接受。游泳是小时候在河里养成的一种爱好,不喜欢去游泳馆。骑行则是喜欢在湖边骑行,在那种没什么红绿灯,可以随意骑的地方,在我家附近也实现不了。就剩跑步了。跑步从时间,减脂效率等方面来看都挺合适。每天跑6公里左右,40分钟。在这个过程中我还能反思一天工作里哪儿做的不好,生活中哪儿做的不好,有什么改进的地方。总的来说,这40分钟花费的很划算。

但长期跑步有些单调,所以有时周末会穿插着其他活动,比如骑行,和女朋友打羽毛球等。

时间

这个月也越来越感觉到时间不够用了。每天大概八点半到家,吃个饭九点了。练半小时吉他,再去跑一小时步。就十点半了。回家休息会,洗个澡,洗个衣服,测量下体脂,就十一点了。剩下一个小时还要看Flink教学视频,还要和女朋友聊天。

跟女朋友联系的时间也很有限。工作时间大家都忙,很容易忘记回对方的消息。也互相理解。晚上聊两句说明心里有对方,就不会感到迷惑。

每月还需要读一些书,包括文学类,社科类,技术类书籍等。这些书都是放在上下班时间去读。但时间有限,地铁上精力也没那么集中,就必须挑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去读。迅速读一下相关的部分,看看值不值得读,值得读的话,就把感兴趣的部分都读完,总结一下,对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做个补充。

午饭时间之后的一段空闲时间,之前会玩游戏到午休。现在很少玩,玩的时间也逐渐减少。可能之前solo四五把,后来solo两把,再后来solo一把,再后来这一把十分钟结束不了太磨叽的话就投降不玩了。

工作中遇到的一些事情也需要占用大量工作外的时间。对工作中遇到的不满意的地方,就得想办法去优化,去解决。这都是需要牺牲休息时间去思考的。

这满满当当的一天就过去了。然而,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还需要抽出时间去学习未来在职业规划中需要用到的技能,还需要抽空看下股票的主力资金流动走向,还有一堆生活中的琐事。

到了周末,一天收拾房间,练吉他,看视频或者去上吉他课。另一天出去玩。

早睡基金啊,也没有很认真的执行下去.这之前还是我提出来的,最后女朋友执行的挺好,每天除了迫不得已,到了约定的时间就睡了.而我却又开始整天熬夜了.烦得很.

音乐

这个月也给吉他换了个琴弦。之前练起来的时候,虽然音色OK,但总是需要很大力气去按,琴弦特别硬,往往弹不了几分钟左手就很痛。去上吉他课的时候,用教室里的吉他去弹的时候,手感比我自己的不知道好了多少倍!弹出来音色也还行。当时我就在寻思要不要把这把吉他买回家,后来越想越不对,我的吉他不知道要比教室那把贵多少倍,为什么教室那把手感那么好,我的反而弹起来很累?

跟老师请教了一下,老师告诉我那把吉他换过琴弦,换成了达达里奥的9规格的琴弦。告诉我吉他上默认的琴弦是很硬那种,把墙上挂着的一把没换过琴弦的拿过来给我看。我一看这琴弦跟我自己贼像。

回家之后,就跟琴行咨询了下我的那把吉他的默认琴弦的规格。琴行告诉我是12规格的。这下就真相大白了。12规格的琴弦偏硬,而9规格的琴弦就很软。

其实这两种琴弦没有什么优劣。12规格的琴弦硬,声音比较低沉,所以弹出来有古典音乐的感觉。而9规格的琴弦软,细,声音比较明亮欢快,多用在电吉他上,弹出来就是流行音乐的感觉。有些歌曲色彩偏忧伤,用12规格的比较好,而色彩明亮的歌曲,用9规格的比较好。

对我们新手来说,12规格的琴弦太过生硬。很容易从入门到放弃。9规格的琴弦,左手按起来就像贴在上面一样,不用花费特别大的力气。而12规格的琴弦,则需要用上吃奶的力气,还很有可能弹出来发闷,特别是横按大F和弦。

练了一个月的万能和弦,可算是能流利的弹出来了.听起来也还不错.但现在会弹的歌曲实在太少,一来个新的吉他谱就得学好久才能学会.不过也没多大关系.我的目标就是能弹唱自己喜欢的歌曲就好了.学好久也没关系.毕竟我喜欢的歌曲也没几首.

投资

七月十七日把基金卖掉的钱重新购买了基金.现在看起来收益还不错,这一个月大概收益在10%左右.想起来非常庆幸.如果当初大跌前我不卖出,而是选择继续持有,那这10%的收益就打了水漂了.但这种靠运气的事情,下次不知道能不能幸免了.

一直在关注一只基金,叫做银河成长创新.当初我看着它的收益从90%涨到了高达180%,现在又看着它的收益跌到了98%.虽然也很高.但这段时间上车的人可是亏惨了.

这只基金,虽然一直在关注,但是从来没有入手.因为之前分析过这种基金,一般在暴涨一年半的时间左右,就会腰斩.当时觉得90%的收益已经过高了.我的预期收益是每年15%左右,即使现在行情好,预期收益也最高是30%.一旦到了30%,要非常慎重地重新评估是否继续持有.一般是要卖出的.

持有的纳斯达克一年的收益率也达到了30%左右.最近有想过要卖出,但一方面对纳斯达克的公司有信心,另一方面,美元刚贬值了不少,而购买的纳斯达克是先从人民币转成美元的,所以这时候如果卖的话,就需要承担汇率上的损失.这是我不能接受的.所以就放那儿不动了.等美元升值再说吧.

不过八月份买了一只叫东方红产业升级混合的基金,买入的时候看到各大主力的资金正在流入,所以就买了一部分.这一个月下来涨幅比其它的基金要少很多,只有3%.

读书

这个月读书要多了很多,但大多都是偏向社科类的。读了《美丽新世界》,《娱乐至死》,《消极情绪的力量》,《无限的游戏》,《高效的方法》。

读《娱乐至死》是因为很久之前就听说过这本书,并且现在随着各种短视频软件,各种游戏的兴起,确实也越来越能感受到娱乐至死的变化了。所以就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本书前言就提到了《美丽新世界》,刚好这本书也鼎鼎有名,就一起读了。

在《美丽新世界》中,人都是被刻意制造出来的,而不是生育出来的。人被制造出来以后,从小就受各种潜移默化的训练,训练他们的阶级意识,享乐意识。在这个世界中,人没有痛苦,一旦人有什么烦心的事情,就会吃一种像致幻的药物,通过这种药物,就能恢复开心。生活中有各种各样可以让人享受快乐的东西.

这个世界有好有坏。坏处就是每个人都没了意义,生活特别冷漠,就像其他动物一样。好处是医疗等方面确实进步了。那我们这个世界,跟他们对比,有什么优势吗?没什么优势,除了人与人之间有些人情味以外,其他方面甚至还不如那个世界。要说生活的意义,就一个房子就把人的精力都耗尽了,难道我们的生活就比他们有意义吗?我看不见得,甚至还不如他们的世界好。

《娱乐至死》这本书,背景是美国电视出现的那个年代。书中比较了电视出现之前人的生活,以及电视出现之后的生活,并说明了电视机对生活,对人的心智造成的影响。对比中国,短视频等软件的出现,让人的注意力越来越难集中。

《高效的方法》这本书忘记都讲了啥了,印象最深的就是SHARP模型,这个模型里面最触动我的又是Health。

《消极情绪的力量》这本书,名字比较有意思。因为我一直认为消极情绪是一种坏东西,需要打败消灭掉。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刚好有个困扰,就是跑步的时候脑袋总是胡思乱想,也没想什么有用的事。最后就是一小时感觉白浪费了。所以看到这本书就有兴趣想读一读。

书中描述了压力,愤怒,胡思乱想等消极情绪会给人带来的益处。就像压力,适当的压力会让人更加用力,所以也进步的更快。像胡思乱想这种,有的时候就比较容易产生灵感。大脑也能在胡思乱想的时候充分休息。

《无限的游戏》这本书让我读的很不爽。这本书的中心思想是做人做事经营企业要有长远的目光,不能只看眼前。中心思想是没什么问题。但是用的例子给人的感觉就是,只看未来不看眼前,还有就是闭门造车。但我的观点是,眼前和未来一样重要。谈到未来谁都在空想,只有脚踏实地把眼前的事做好,才能实现未来的设想。

还读了一本技术书籍《Streaming System》,但只是读了前半部分.这本书用Apache Beam作为实例,讲解了流式系统中的一些核心概念,像Trigger, Watermark等.讲的非常详细,也很好懂.但有一个缺陷就是,书中的代码不全,很多地方都是用的伪代码.官方自带的Github仓库也没什么东西.

为了理解这本书,还专门去学了下Apache Beam.但这个编程模型实在是有些难学,我尝试用它实现《Streaming System》中的一个Demo,还没做出来.后来反正照着其它的blog以及这本书理解了Watermark,也就没再做这个Demo了.

等日后学习流式系统时,如果其中再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再来拜读这本书吧.

追剧

这个月追了一部剧,《父母爱情》。这部剧让我看到了我希望我的一生要怎么过。

剧中最后一集,王海洋总结江德福和安杰的爱情总结的非常到位,他说江德福和安杰一生都在互相靠拢,都在尝试改变对方,但用力过度,反而自己成为了对方那种人。确定一段关系之前,主要看对方外貌,性格,但在经营这段关系时,外貌就没那么重要了,长得再漂亮每天面对也就那么回事,这时候双方互相吸引就得靠人格魅力了。

看完这部剧,再想起《亮剑》中李云龙和田雨。他们这两对家庭背景,所处的时代都很相似。但李云龙和田雨一直吵架,李云龙甚至差点出轨。而江德福和安杰虽时常拌嘴,但一直互相支持,这么多年一起走过来,到老年了还十分恩爱。这是为什么呢?

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王海洋说的,江德福和安杰一直在相互靠拢,他们在尝试改变对方的同时,也在改变着自己。所以安杰也会说老子,他奶奶的这种话。而江德福呢,在改变安杰资产阶级的作风的时候,自己的生活习惯也被安杰深深影响着。所以最后这两个人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少了谁都不行。而对比李云龙和田雨,李云龙硬汉的作风,在带兵打仗时有优势,但在家庭里就很不对付。他想改变田雨的资产阶级作风,田雨想改变他大老粗的作风,但是双方都没有尝试向对方靠拢。

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江德福是司令,生活条件好。从安杰炒股那里可以猜测到,江德福在2000-2010这年间,每年工资有9万左右。这在当时生活条件相当不错。想想当时房价才多低。所以他们就可以不必为生活忧愁,不必被生计所累。要知道,很多家庭矛盾爆发的原因,就是因为生计上的问题。

当然江德福和安杰的其他个人性格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江德福疼爱安杰,从来不对安杰大吼大叫。女儿惹安杰生气时也去哄安杰。虽然他看起来很溺爱安杰,很溺爱孩子。但是在原则性的问题上从来不犯迷糊。当他儿子和烈属家人打架时,他把儿子狠狠揍了一顿。这么多年由于安杰的出身问题导致他没办法升职他也一直不告诉安杰。当涉及到江家脸面的问题时,即使安杰一气之下跑回了娘家不回来了他也不说出来,那么多年就一个人忍辱负重。

安杰也非常知足。她深知自己的幸福,所以即使长的那么漂亮也不会出去沾花惹草。她帮江德福想过升职的事情,但是被拒绝以后后面就没再提,没有胡搅蛮缠。她也非常顾全大局,非常顾家。对江德华也很上心。是不可多得的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的女人。

江德华这个人,开始我很讨厌她,觉得她自私自利,狗仗人势。整天在外面听一些闲话回家惹嫂子生气。在安杰怀孕的时候竟然还气她。看到这儿我都想叫她滚。但江德华最重要的一个优点,就是她知道改进。她知道自己哪儿做的不好,后面会积极主动的去改变自己。所以在后面她变得越来越好。当然江德华还有很多其他的优点。就不一一列举了。

看到江德福和安杰幸福美满的生活,他们都很知足。我就想我对未来的规划是否是正确的。我一直在向自己设想的未来努力,变得越来越功利越来越物质,也越来越不知满足。但这种生活是不是我们双方都想要的?如果能知道双方对家庭的诉求是什么样子,建立起一个符合双方预期的家庭,而不是不知满足的一直想要更多,那么会更好吧。

希望中国的这种电视剧更多一些。从上初中开始就没看过什么电视剧。因为电视剧全都是一个主题,甭管披着法医,厨师,空姐,家人还是啥的外衣,主题都是三角恋。我很反感这些。剧中男主女主除了长得好看一点,一天天除了三角恋没其他的事情去做了。粗俗之极。

工作

这个月工作上做了不少优化。把未来的一颗炸弹排掉了.但也有一些无能为力的事情.

先是对Code Review的方式不满。现在在进行Code Review时,都是找一个人的代码,然后主要从代码风格评判这些代码。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大家都没有什么积极性。对被Review的人来说,由于被批判也会导致心情不好。而且代码风格这种东西,见仁见智,一个人觉得很好另一个人可能就觉得很烂。每次因为这种东西吵来吵去没什么意义,浪费时间。而且最后结束以后,其实对争吵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大家都不会去改。我会接受一些确实设计时遗漏的地方,去修复,但是对于代码风格这些,或者其它实现方式这些并不能提出建设性建议的东西,听听也就过去了,根本不会做什么改动。

所以去学习了Google进行Code Review的方法。Google的Code Review和我们有很大的差异:

  1. Google是每天进行多次小片段Review,而不是像我们一样一次性Review一周的代码
  2. Google在Code Review时,会对代码指定一个负责人,而我们是大家一起Review
  3. Google的流程是Review完以后,通过以后,再push到仓库中,而我们是先push到仓库再Review
  4. Google在进行Review时,主要是对代码的性能问题等进行Review,这种问题一般是非黑即白的,即使方案是对不同的方面做了折衷,也能根据优先级确定最优的方案。而我们则只要对代码风格等全凭个人喜好的东西进行Review。
  5. Google在Code Review时很注重尊重开发的工程师。而我们则很容易因为不同的风格吵架。

其实Code Review的目的应该是让代码仓库越来越好,风格越来越好,质量越来越高。所以其实只让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员工来进行Review比较好,因为一个人的编码风格是固定的,会保持仓库整体风格一致。

根据Google的Code Review流程,结合我们的工作习惯,设想出一个开发流程:

  1. 先进行开发设计,组内Review之后,再和产品中其它团队进行Review
  2. 开发时,先根据开发设计在主类中,按照开发设计,用注释的方法列好大纲
  3. 开发时,每实现一些,就提交一部分。然后有专人去Review,而不是等到最后开发完以后再去Review.

当然,这个流程也有一些场景覆盖不到。像我们基本上每个版本都是重构,变更很大,像这种修改,就应该是Review的人去做,保证仓库的整体风格一致。

Code Review工具尝试了Phabricator。现在是直接在IDEA中查看,但是它有几个缺陷,一是必须提交上去其他人才能看到,不符合Code Review流程规范,二是Reviewer不能评论代码哪儿有问题。考虑过直接用Gitlab的PR,但是它也有前面说的一些缺陷。Phabricator在本地用Docker安装评估了一下,非常好用。可以很简单的和git集成,有arc命令可以对本次修改生成diff并提交到Phabricator等待Reviewer审核,Reviewer可以给出自己的建议,同时拒绝或者通过此次更改,当Reviewer通过以后,Developer就可以通过arc命令将此次变更提交到远程仓库。Phabricator相对于IDEA来说,有个缺陷,就是无法查看方法调用,但鉴于Review只是针对小部分代码,所以并无大碍。

这个工具好是好,唯一的缺陷就是用PHP写的。安装有些繁琐。我本来尝试直接安装在本地,但是依赖各种不符合。最后只能通过docker安装尝试一下。

但是啊,这也只能是一个设想.

这个月也尝试对某个重要项目建立起电话告警机制。现在只有邮件通知,所以团队成员需要半夜订闹钟来看任务,特别累。而另一个项目有一个非常好的实践,就是任务失败的话会电话通知责任人,这样子稳定的话就不用半夜起床了。

在我们修复不稳定的因素修复以后,用电话告警机制防止一些偶然事件的发生。全方位保证任务的稳定。同时对该项目建立起值班机制,减轻每个人身上的负担。大家一起保证项目的稳定。

也跟其它团队的同事稍微请教一下他们某个功能的逻辑.发现跟我设想的不一样.从中借鉴不到多少经验.就在Github上找一些Flink做用户画像的代码来看.但这种代码比较少,而且很多代码clone下来以后,发现代码里有很多错误.最后虽然没有找到Flink做用户画像的代码,但从他们设计的架构上学习到了一些东西,也看到了Flink做推荐系统的一些实践.

现在很想找一本书,或者多跟其它公司的人聊聊他们都用Flink做了什么,实现了什么.我们又能用Flink为客户带来什么价值,Flink能给商业带来什么价值.但无奈找不到.

九月份计划

  1. 看完Flink的学习视频
  2. 探索更多Flink的使用场景
  3. 练熟同桌的你,再上完最后一节吉他课
  4. 体重减到165斤
  5. 少生点气,少发点火
  6. 阅读《亲密关系》
  7. 阅读《The Data Warehouse Toolk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