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二月份总结与三月份计划

Posted by AlstonWilliams on March 1, 2020

理想和现实总有巨大的鸿沟

回到上海以后,跟家父开视频。可能是喝了酒的事情,他把以前憋在心里的话都说了出来。他说我们之间有隔阂。这句话让我非常痛心。我开始考虑,为什么我一直期待的父慈子孝的场景,会演变成这个样子。

我期待未来父慈子孝,母亲和儿媳和谐相处,和我的孩子,我们一家人其乐融融。

我反思了春节期间我在家的表现,反思了现实和理想的巨大差距。

一直以来,我都是按照自己的计划,理财,购买保险,按照我构建的未来,稳步前进。而这个计划,重点是我中年以后,我的后代,有最后的经济实力,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而不需要跟我一样从0开始积累财富。在这个计划里,等我孩子到了读大学的时候,也能出国留学,也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毕业以后,也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即使他做的事情一点经济来源都没有,也没关系。在我中年时,可以提前退休,可以跟妻子和孩子,甚至是我的父母,实现我一直以来的梦想—环游世界。

这个计划的执行周期是如此的长,也是如此脆弱。它要求我在执行这个计划的中间,不能有任何故障。所以我给父母,给自己买了保险。给这个计划减少风险。退一步来说,即使在执行这个计划的过程中,我不幸离世,也能留下两百万的遗产,足够把房贷还上,然后剩下的钱做父母晚年的经济保障。

而我在执行这个计划的过程中,却忘记了我对未来家庭的要求—一家五口其乐融融的生活在一起。

如果我自己先跟父母产生了隔阂,那未来我们这个家庭,又怎会不割裂呢?

为了让父母,满足我未来家庭的要求,我一直在尝试改变他们。我给他们买对他们来说很贵的东西,或者是一些我自己都舍不得给我自己买的东西,我本希望他们能够立马变成我希望的那样。

但我太急了。

其实给他们买那些对他们来说太过贵重的物品,他们往往不舍得吃不舍得喝不舍得用。买这些东西,唯一的用处,就是他们能出去跟村里的人,或者朋友炫耀。我买一些东西,也是为了满足他们这种心理。

但是,这些东西,其实并不能从实质上改变他们。

真正能改变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的,往往是一些小的不值得一提的东西,比如牙刷,火锅。

今年春节我回家,去超市买食材,我刚巧家里没有牙刷。然后去买牙刷的时候,父亲一下拿起最贵的牙刷(也就十几块),然后跟我说,十几块的牙刷确实好用啊。这一刻,我心里五味陈杂,喜的是,父亲终于改变过去的一些观念,终于不再只看价格不看质量,买回来一堆劣质货,悲的是,父亲看到十几块钱的牙刷,就仿佛觉得这是最好的牙刷了,而实际上,还有比它好太多的电动牙刷。

关于吃火锅这件事情,父亲曾经跟我说,”也就你回来我们吃顿火锅。你不在家的时候,谁舍得吃。一盒羊肉卷四五十块钱”。其实一顿火锅,平均下来每人也就三四十块,甚至二三十块。而在上海吃火锅,人均一百五左右。

或许他们以为这是农村生活,最能让我感到舒适的美食了。而我其实不怎么吃火锅,虽然在家我会做各色美食,但是我一个人去饭店吃饭的时候,我更喜欢挑中餐饭店。我更喜欢吃炒菜。特别是母亲包的饺子,父亲做的可乐鸡翅,红烧茄子,每次回想起来,总是忍不住咽口水。而在家里,听父亲那么说以后,我知道,我不在家的时候,他们还不知道怎样凑合一顿饭呢。而那一顿火锅,虽然我不怎么喜欢,我会嫌弃其中加了各种我不喜欢的东西,但是对他们来说,却是对生活的极大改善。所以虽然我不是特别喜欢吃,每次问我吃不吃火锅,我还是会说好。

在我的希望的未来里,父母是那种财务自由的人,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完全不用看价格。现在虽然远远没有达到,但是也已经好了太多了。

在我工作以前,父母压力大,又需要赚钱供我上学,又需要为我以后结婚挣钱。我记得初中升高中那会,中考完,我实在没什么事,就整天在家里待着,然后父母以为我是觉得自己考不上高中而闷闷不乐,那个夏天就拼命打工挣钱。后来父亲跟我说这件事的时候,我看到他黝黑的皮肤,又好笑,又生气,又悲伤。

那时候他们整天省吃俭用,什么东西都是买最便宜的。偶尔为了我奢侈下。

而我工作以后,得到一份还不错的工作,来到了心心念念的大城市。每次我回家,都能感受到父母跟以前相比的变化。去亲戚家送礼的时候,他们再也不会跟以前一样,随便买点牛奶就去了。而是去超市里,选购最好的适合老年人的产品,然后送过去。

在我们家里,孝是最重要的。爷爷去世以后,长兄为父,我每次回上海以前,父亲都会让我去跟大爷辞别。虽然他们各有各的怪脾气,但是我常想,这是一些多么可爱的人啊!

我们家,现在最年老的长辈,就是姥姥了。所以不管时间多么紧,我们总是要去看望一下姥姥,带着超市里购买的补品。

爷爷在我刚来上海实习的时候去世了,甚至没等我第一次回家。爷爷在世的时候,我读大学的时候,就常想着,等我工作以后,拿到第一份工资,就给爷爷购置几身新衣物。爷爷一直最疼我。

记得以前放暑假回家,爷爷在旁边种菜,发现了最好的蔬菜以后,像黄瓜,西红柿,总是会把我叫过去,给我摘下来,让我吃。

可惜,在我有能力尽一份孙子的孝心以前,爷爷却辞世了。

人在的时候,我们总是不知道珍惜。等到他们离开以后,我们才知道有多爱他们。

爷爷在世的时候,虽然每个周末回家我都会去陪他两三个小时,但是更多的是像完成任务一样。我现在脑海里还非常清晰地记得,那是一个下午,我去爷爷家,看到墙上挂着他的一副照片。我问爷爷,”怎么去照了这么一副照片”,他说,”村里刚好来照的了,就去照了一副”。我看他嘴角动了动,分明是把后面的话给憋了回去,”别等哪天我不在了,连幅遗照都没有”。那天下午,我坐在炕上,爷爷坐在旁边的椅子上,戴着那顶老年帽,我们一起在看葛优演的《非诚勿扰》。那副遗照就静静挂在墙上,看着我们,似乎在等待什么。

爷爷去世的时候,我没在他身边。他去世了以后,我才被叫了回去。我不知道他走的时候是否安详。听父亲说,或许挺安详的。毕竟一点罪都没受,一点也不痛苦。但可能遗憾的是,他第一次摔倒住院时,我不在。他去世时,我也不在。他走的时候,一定有很多话想交代我。或许还是老一套的要好好学习,好好工作。但用他仅剩的力气说出来。

或许爷爷也会对我感到欣慰。很早以前,我就跟爷爷说起长大以后要去北京上海。爷爷则告诉我外面的世界如何如何。当时我哪里都没去过。现在真的来到了上海,爷爷或许会欣慰,我们家族总算有人走了出去。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爷爷会骑着三轮车去赶集,我会屁颠屁颠地坐在后座跟着去。有一次三轮车的轮胎被扎破了,没办法我们只好推着三轮车走回来。温暖的阳光照着我们。爷爷一路沉默,不知道在回忆什么。

如果世界上真的有时光机器,我想再跟爷爷去赶一次集。我想再有一个周末,不是为了完成任务,天天去爷爷家,陪他看电视,陪他吃饭,陪他聊天。我想在爷爷去世前,陪在他旁边,握住他的手,让他不再遗憾。

在我上初一的时候,奶奶去世了。那时候我还不怎么懂事,我只记得某一个下午,奶奶坐在胡同里,我在那儿陪了她一会,跟她聊了几句。

奶奶去世以后,爷爷大概是孤单的。再也没有可以斗嘴,可以说心里话的人了。或许我是最能勾起爷爷对往事回忆的人,但我却不懂事地每次都不听爷爷讲完就离开了。

爷爷摔倒以后,找了据说通灵的人,来看到底是出了什么事。那位说,是奶奶在叫爷爷过去。或许是太过孤单,爷爷竟随着奶奶的召唤去了。留下我们这些子孙在无尽地想念。

好的是,爷爷去世以后,跟奶奶合葬在一处。他以后大概再也不用孤单了。

如今,每年春节以前,我都想提前几天回去。因为我怕错过上坟的时间。每年过年以前的时候,我最期待的就是去给爷爷奶奶上坟。我想去看看他们。我总是会看着他们鼓起的坟头,想象这栋房子下的爷爷奶奶,在做些什么,他们看到儿子孙子过来请他们回家了吗?奶奶的腿脚是否好了?爷爷还是喜欢喝酒吗?

爷爷在过年以前两个月去世的。我当时甚至已经在网上看适合爷爷穿的衣服。想着那个春节给爷爷带回去。算是孙子的一点孝心。这么多年,终于能凭自己给爷爷买点什么了。可是,就这么两个月,爷爷却着急地离开了。

这件事就成了我一辈子的遗憾。

如今父亲说我们之间有隔阂。我着实难过,心惊。

我理解,这种隔阂是从价值观,视野等方面带来的,它不好消除。但我爱他们。有的时候,我设想父母不在的生活。觉得一切索然无味,生活没了什么意义。想起很久以前,跟父母吵架以后,我说自己想做孤儿。我狠狠抽了自己两巴掌。这他妈说的是人话?

我难过,自己无能,现在是家里的脊梁骨了,还是不能给父母我想给他们的生活。

我知道父亲打心底不认同我现在的生活方式,这就是我们价值观方面的隔阂。如果换了村里其他人,过得跟我一样的生活,他一定会破口大骂。但他爱我,他忍了这一切。

价值观不同,是可以相互包容的,我们可以相互理解。我理解父亲喜欢看关于旧中国的电视剧,是因为父亲经历过,对父亲来说,那就是他青春时代的缩影。而父亲似乎并不理解我看美剧,以为我看的是福尔摩斯,而我看的明明是纸牌屋。我买美国的基金,我当然需要了解美国的社会情况,了解他们的权利机构。未来我孩子出国留学的时候,我肯定不能让他去一个我完全没了解的国家。所以我才看纸牌屋。

但我们其实也有不少共同点。就说喜欢看旧中国的电视剧这一点,我其实也挺喜欢的。关于旧中国的书,我读过很多,像《平凡的世界》,《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我不反对看这些电视剧,但是我反对的是,明明讲的是旧中国,里面男人女人打扮的比现在的俊男靓女还时髦,这不是扯淡么?

而现在家里的电视机,不是网络电视,能看的电视剧也实在有限。所以我们一家在一起的时候,缺少一个共同的话题,缺少一个共同的爱好。所以我制定的减少隔阂计划的第一步,就是买一台新的大的网络电视机,然后我们一家人可以一起看电视剧,看电影,沟通。这样子会很有效地减少现在的隔阂。

第二步,就是把家里收拾干净。现在家里各种遗留下来的物品,其实都没用,堆在那儿浪费空间,看着还很心烦。我让父母初步整理一下,然后等我哪时候回家再按照我的审美整理一下,把没用的东西扔掉,再挂一些画。

第三步,是带父母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母亲的思想,明显比父亲要开放,要进步。或许就是因为母亲去看过外面的世界。等疫情过去,把父母接来上海,我请几天假,带他们好好转转。再带他们去苏州,反正也不远,让父亲去见一下他的老战友。

第四步,帮父母找回青春的回忆。母亲说父亲年轻的时候很喜欢唱《忘情水》。到时候我吉他学会了,就可以我弹父亲唱,母亲听。回忆起他们年轻恋爱的时候。

当然,这些事情会给我资金的压力,但是也会进一步促进我职业生涯的进步。

美食的艺术

这个月呢,生活似乎总算好起来了。

不像春节时呆在家里,天天打游戏到防沉迷。偶尔读会书,也无心去读。

这个月,我总是会想起以前的自己,有几年前的自己,有几个月前的自己,有几天前的自己。虽说每次想起来都会觉得非常羞愧,常常会为当时自己不得体的举动,不知羞耻的话而感到羞愧,但内心也窃喜如今成长了,知耻而后勇。

以前说过亨饪以后,曾经思考过,如何让食物看起来可口诱人。摘抄如下:

一道菜,外表要好看,最重要的是,菜品本身颜色要搭配.我们知道,穿衣要美观,全身衣物的颜色就不要超过三种.不仅不能超过三种,色彩也不能乱配,像黑色+蓝色,我们都不会觉得美观.菜品的颜色也是这个道理,我们需要了解一道菜的主要食材是什么,它是什么颜色,然后如何选择配菜.食材的颜色搭配好了以后,对于有汤汁的菜品,我们要考虑汤汁要是什么颜色才跟食材搭配.最后摆盘的时候,还要考虑容器的颜色,容器的样式,容器的品质.一般来说,对于瓷的容器,都选择白色的,因为白色一般情况下都可以搭配.我以前买了几个青花颜色的,现在后悔不已.如果是在江南那边,配合一家江南菜的餐馆,这种颜色自然是极好的,对我来说却是一点都不合适.一般的菜品都可以选择白色的瓷盘子,然后根据想呈现的效果选择盘子的样式,是圆形还是方形,是中间一小块凹进去的盘子还是普通的圆形盘子,方形盘子的话,深度高度多少,四个角怎样设计的.对于牛排,可以选择木质的容器.像处理后的树轮就不错.对于汤很多的菜,或者本身就是一道汤,应该选择宽口的陶瓷容器.对于炸丸子这种没有汤汁很干的菜品,可以下面垫一张精美的纸,或者选择鸟巢样式的干草.容器选好了,菜品怎样摆合适.我喜欢极简主义,所以可以把食材摆成自行车形状,摆成笑脸形状等.当然成型的形状在做以前应该早就考虑好了.这些做好以后,端上桌的时候,桌子的材质,菜品四周的装饰品,也都会影响美观.进而影响食欲.

当时只是思考以后,写下了这些感想。不巧的是,我家里并没有合适的餐盘,做出来的美食看起来自然也就非常难看了。

而这个月,我观察了《保罗博古斯美食全集》中的美食照片——我一直都想做成这个样子,我观察为什么他们拍的那么好看,然后思索为什么自己拍出来的就那么难看,一点食欲都没有。观察的多了,还真的发现了一些方法。

其实要拍出一张好看的美食照片,并不难。最重要的是如何显得简洁。

那么如何显得简洁呢?

背景,餐盘,美食,有三种颜色。只需要背景和餐盘颜色相近,一般都是白色,然后将美食在餐盘里适当摆盘,然后倾斜15°左右,然后拍出来以后,调整一下光线,或者拍的时候,就在旁边放一个灯,进行补光。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有太多装饰品,只有背景,餐盘,美食就足够了。拍的时候,背景也不要隔断。比如说,拍桌子同时拍到了后面的墙。当然,如果色彩合适,这样做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餐桌是木色,拍到了后面白色的墙,就很难看了。

用这个方式拍出来的照片,比以前好了太多。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这个月也读了一些书,看了一些剧。

读了一本《皮囊》。很早就听过这本书。在流亭机场,有个书店,当时候机的时候,进去消磨时间。当时就看见了这本书。觉得名字很有意思。初看名字以为抨击的是现代人的玩乐心态,就像一个皮囊。不自主地想到了重庆一家艺术馆里,佚名作者画的几幅现代人迷失在消费的画。刚好英国也有一部电视剧,翻译过来就叫做《皮囊》。说的是英国青年的生活状态,吸毒,乱性,狂放不羁。真的可以说是皮囊了。

而这本书,我在机场时,看到这本书以后,拿起来读了第一篇,是写作者祖母的生活态度。吸引我的不止作者的文笔,还有其中浓浓的亲情。我想本书的名字。也是从祖母对生活的态度得到的,不做一个皮囊。

读了一些内容,满心欢喜,不过家里书架太小,实在不能再购买新的书籍。无奈之下只能去找电子版的读。刚巧我常用的微信读书里面就有。

我在早晨起床后,上班前读这本书。中间几次潸然泪下。被亲情感动到。被作者父亲患病以后的坚强态度,作者母亲为维持家用的辛苦劳作,作者母亲对尊严的重视,等等很多细节,都感动了我。

后面对童时玩伴的描写,则又令人唏嘘不已。有一心向往香港生活,寄居时瞧不起当地人,而真正去了香港以后,又被香港人瞧不起的玩伴,有年少时便胸有大志而最终碌碌无为的玩伴,有沉迷在幻想的生活无法自拔的玩伴。每一位玩伴的经历,在我们读过以后,都会释卷,掩面长叹人生的阴晴圆缺。

这是一本好书。值得购来反复,细细的品读,回味。

这个月亦给书籍分了一下类。一般我都会先在微信读书上读想读的书,如果微信读书上找不到,就通过其他渠道找一下电子版的,实在找不到,再买纸质版的。有人说找电子版的浪费时间浪费精力,不如直接买纸质版,你爱读书连买书的钱都舍不得花?这完全是一种误解。一个人如果真的爱读书,一定懂得值得读的书也不过只占全部书籍的一小部分而已的道理。那为什么要买回来一些垃圾,又没有营养,又占空间?我这人还是挺喜欢囤书的。就看微信读书里那么多没有读过,只是静静放在书架上的书就能看出来。但是,电子书架毕竟没有限制。而我家里的书架却有限制。所以我买回来的书一定要是精品,值得细细,反复的品读。所以就需要先读电子版的,通读一遍,看看是否值得购买。

对于那些值得反复读的书籍,我会把它们进一步划分成文学,经济,管理,历史,艺术等类别。然后文学里面,会进一步挑选出适合儿童读的—比如《小王子》,《杀死一只知更鸟》,《奇迹男孩》,《城南旧事》等,适合年轻人读的—比如《皮囊》,《看见》等。等我的孩子小的时候,就在他入睡前,陪他读这些书,从小给他养成爱读书的习惯。等到他上初中,再把《皮囊》推荐给他,让他对世界,对人生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等到他上大学,快要步入社会了,再给他推荐一些经济,政治,历史,艺术,管理等方面的书籍,帮助他建立一个比较全面的为人处世的体系。

这个月也决定开始学吉他。买了一把看起来很精美的吉他,但是贼难用。和弦需要用很大力来按,经常按的手疼。所以把这把吉他放在一边,权当是装饰品了。等病毒不那么严重了,去琴行挑一把手感好的,按和弦没那么困难的,再继续学。

在我回想这个月做的事情的时候,发现实在没什么刺激,能让我进入心流状态的事情。本来学吉他这件事情还挺刺激的,挑战自己的未知区域,但是整了这么一把吉他,实在是学不动。这么想想,还真得尽快去买一把好的吉他呢。

人的生活一旦缺少那些挑战自己认知的事情,就会平庸无趣。

三月份计划

  • 看完《都铎王朝》
  • 进一步思考如何更优雅的自动化部署
  • 和测试同学讨论如何做好回归测试
  • 开发一个数据准确性检验的程序,在数据迁移,数据回算的时候,不至于盲人摸象
  • 阅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并思考如何改进自我
  • 考虑如何把现在的工作做的更有效率,更让人满意,并优化
  • 思考以后的职业生涯需要的技能,并趁早学习、准备
  • 买一把优质民谣吉他并学习
  • 学做慕斯蛋糕
  • 做卤猪蹄,卤鸡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