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历史大体脉络

Posted by AlstonWilliams on September 21, 2019

本文转载自欧洲历史的脉络? - 大胡的回答 - 知乎

希腊罗马

公元前的1000年里,前500年重点是希腊的文明发展,后500年重点是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但后500年里希腊的戏份同样重要,既产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这些重要学者,又出现了亚历山大大帝这样家喻户晓的帝王。

希腊(第一个500年,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500年)

从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500年这500年,在历史上属于上古时期。当然,在公元前1000年之前,文明也早已开始发展,但那不是这篇文字考察的内容(那需要写一篇专门的文字,也一定会相当有趣)。到这个500年的开端的时候,人们已经拥有了城市、文字、农业、冶金和等级制度,马和骆驼早已被驯服,铁器已经开始被使用.

希腊在公元前12世纪随着多利安人的入侵而堕入“黑暗时代”,实行部落制和贵族政治,到这个500年的后期,城邦的兴起让工商业开始发挥作用,希腊的经济急速发展,同时军事、政治也发生了变革,步兵取代了骑兵,寡头政治取代了君主政体。

罗马(第二个500年,公元前500年至公元元年)

公元前5世纪

这时,波斯帝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帝国。在这个世纪的初始阶段,波斯皇帝大流士派出远征军进攻希腊本土,波希战争由此爆发。第一次波希战争波斯人与雅典人在马拉松展开大战,兵力不足的雅典以少胜多获得大胜,回雅典报捷的士兵,长跑了42.195公里,完成使命之后力竭身亡,从此世界多了一项叫马拉松长跑的运动项目。第二次波希战争,波斯人的陆军在温泉关与斯巴达人展开了血战,据守的斯巴达战士全部阵亡,但他们让波斯人留下了将近两万具尸体,这就是著名的斯巴达三百勇士的故事,通过温泉关之后,波斯人抵达雅典,却发现雅典人已经撤走,留下一座空城,波斯皇帝薛西斯大怒焚城,与此同时,在萨拉米斯海峡,数量占绝对优势的波斯海军,在将雅典海军完成合围的情况下,反而被雅典海军击溃。至此,波斯人元气丧尽,从此开始衰退,直到后来被亚历山大大帝消灭。

但波希战争的战胜者希腊这方,雅典和斯巴达的矛盾却愈演愈烈,公元前431年,提洛同盟(雅典为首)与伯罗奔尼撒联盟(斯巴达为首)的战争爆发(史称伯罗奔尼撒战争),断断续续,几经停战,直到这个世纪的最后(404年),才以提洛同盟解散、雅典投降而宣告战争结束。这场大战,希腊全部城邦卷入其中,古希腊的繁荣受到极大破坏,从此由盛转衰。

公元前4世纪

雅典和斯巴达两败俱伤后,底比斯短暂地称霸了一段时间,但不稳固。到了公元前338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战胜雅典、底比斯的反马其顿联盟,迫使他们承认了马其顿的霸主地位,但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被刺杀,他20岁的儿子继位。这个20岁的年轻人后来以一个响亮的名号为人所知:亚历山大大帝。

亚历山大继位后,首先平息了企图趁老王亡故之机摆脱马其顿控制的城邦的起义,然后他开始远征,他的第一个目标是波斯,上个世纪波斯焚烧雅典的仇恨还在希腊人心中根深蒂固,亚历山大又给波斯加上了刺杀腓力二世的凶手的指使者的罪名,他于公元前334年出征,到公元前330年,将曾经盛极一时的波斯帝国彻底灭亡,在这之前,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已经被他征服而成为领土。

但他没有停步,继续征服,到公元前327年,他打到了印度,从希腊到印度,这是一个让人惊叹的距离,但到了这里,他的将军和士兵已经厌倦到极点了,他们强烈要求停下进攻的脚步,返回家乡,亚历山大在万般无奈之下,于公元前325年撤出了印度。公元前324年,亚历山大返回巴比伦,定都于此,他的10年远征至此结束,这时他才32岁,让人最意想不到的是,仅仅一年之后,亚历山大突然患病去世,年仅33岁,死因至今不明。史书叙述亚历山大死于恶性疟疾,而很多人则倾向他是喝了被下毒的酒而死的说法,被提名为疑似凶手的名单里包括他的将领、妻子甚至老师——亚里斯多德。

亚历山大死后,他的领土迅速破裂,但与同样迅速扩张之后破裂的蒙古帝国不同的是,亚历山大的远征,使希腊的文化遍布中东地区,对西方和东方的融合起到了极为伟大的影响。在历史评价中,他是欧洲四大名将之首(另外三人是汉尼拔、凯撒和拿破仑),也是扑克牌中的四大帝王之一(另外三人是大卫、凯撒和查理曼),作为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天才、亚里斯多德的学生、赫拉克勒斯和阿喀琉斯的崇拜者,他的英年早逝让无数后人扼腕叹息,“如果给他更多的时间”,无数人做过这样的假设,但假设只能是假设了。

公元前3世纪

亚历山大死后,他的帝国四分五裂,而这个时候,一个将会长久保持霸业的帝国正在酝酿之中,它就是罗马,这个时候,罗马还是个共和国,在公元前3世纪,罗马终于统一了意大利半岛,这个成就似乎不起眼,但如果看看上面一张地图就会发现,即使在亚历山大帝国的强盛时期,他们也仅仅占据了巴尔干半岛的一小部分。在统一自己所在的半岛的事业上,罗马人现在已经做得比希腊人更好了,当然,他们占有一个优势,即意大利半岛上的山容易通行。

在统一了意大利半岛之后,罗马人和北非的迦太基人的矛盾就凸显出来了,他们对西西里岛产生了争夺。陆上强国罗马与海洋强国迦太基的战争就此爆发,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布匿战争。

三次布匿战争,全由罗马获胜,最后迦太基彻底失败,惨遭屠城,退出历史舞台,而罗马则成为了地中海的霸主。但在三次布匿战争的参与者中,最负盛名、永垂不朽的,却是失败一方的军事统帅——迦太基的统帅,欧洲四大名将之一,被尊为“战略之父”的汉尼拔。

第一次布匿战争,罗马人击败迦太基人,夺取了西西里岛,迦太基转而向伊比利亚半岛发展,公元前218年,汉尼拔率军翻越阿尔卑斯山突袭罗马,引发了第二次布匿战争,汉尼拔率军在意大利穿插游击,客场作战前后长达15年。在战略上,他将战争的前线推进到敌方的境内;在战术上,他取得了一系列精彩的胜利,包括在坎尼战役中以5万人包围全歼罗马7万人。但是,商业帝国迦太基的向心力、动员力、决战到底的信念,远远无法与农业帝国罗马相比,汉尼拔率领的军队又大量是雇佣军,战斗力和忠诚度都不强,客场作战的他,由于制海权在罗马手里,难以从迦太基获得补给,在自己的弟弟率领的5万援军被全歼、弟弟也阵亡之后,汉尼拔终于到了自己的极限。最终,罗马将军西庇阿“围魏救赵”攻击迦太基本土,汉尼拔被迫回援,在扎马战役中,在与汉尼拔不断交锋又不断失败中成长起来的西庇阿,在正面击败了汉尼拔,这是汉尼拔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战场上失败,此战失败,迦太基被迫认输,与罗马签订了极为苛刻的条约。

战后,汉尼拔在短暂的参政经历之后,由于迦太基官员与罗马勾结,意欲对他除之而后快,汉尼拔被迫流亡,最终,在罗马人的追逐和逼迫下,汉尼拔服毒自尽,时年六十四岁。

公元前2世纪

在汉尼拔之后,欧洲再也没有人能够阻挡罗马的扩张,第三次布匿战争打响,迦太基灭亡,罗马人控制了地中海的北岸,包括意大利全境、伊比利亚半岛、希腊半岛、小亚细亚的一部分,以及今天法国的沿海部分。

公元前1世纪

耶稣诞生之前的最后一个世纪,罗马人继续他们的征服事业。公元前58年,高卢战争开始,发动者是罗马执政官、高卢总督恺撒,正是在后世被呼为恺撒大帝的那个人。高卢战争胜利后,恺撒实力大增,这时与他组成“前三头同盟”的两个盟友中,克拉苏已战败身亡,庞培则对恺撒产生了强烈的忌惮,他与元老院勾结,召恺撒回罗马。不愿意放弃实力的恺撒经过考虑之后,率领大军返回,对元老院和庞培造成震慑,他们在惊恐中逃亡他乡。

恺撒在要求剩余的元老院议员选举他为独裁官后,与庞培展开大战,他在西班牙、希腊连续击败庞培的军队,最终决定性的法萨罗战役又由恺撒取胜,庞培逃亡埃及。恺撒追击至埃及,埃及法老托勒密十三世杀害庞培献给恺撒,希望以此让恺撒帮助自己除去姐姐——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即著名的埃及艳后。但埃及艳后的魅力产生了作用,恺撒反而宣布埃及王位由托勒密十三世与埃及艳后共享,托勒密十三世大为不满,于是亚历山大战争爆发,恺撒取胜,托勒密十三世阵亡,埃及艳后即位。在征讨潘特斯王国胜利,留下著名的“Veni,Vidi,Vici”(我来、我见、我征服)之后,恺撒返回罗马,进行一系列内政活动,并连续出兵北非和西班牙,平定了庞培逃至北非的余党、庞培在西班牙叛乱的儿子,取得了胜利。

公元前44年,恺撒宣布成为终生独裁官,3月15日,在庞培兴建的剧院里,恺撒遇刺身亡。终其一生,他都没有称帝,但他是名副其实的无冕之王,作为罗马帝国的奠基者,他受到了后世广泛的尊崇,甚至很多国家以“恺撒”作为皇帝的称号。他不仅是出色的军事统帅、欧洲四大名将之一,更是出色的政治家,通过一系列制度改变,他奠定了罗马共和国转为罗马帝国的大势,尽管他自己并没有看到这个转变发生的那天。

恺撒死后,罗马出现了短暂的分裂,最终由恺撒的养子屋大维重新统一,他先与安东尼结盟,消灭了谋杀恺撒的共和派,之后又击败了安东尼,迫使安东尼与其情人埃及艳后自杀。完成统一后,屋大维以一系列高超的政治手段,获得了极大的实权。公元前27年,屋大维实行元首制并获得“奥古斯都”的称号,成为了事实上的皇帝。他的称号“奥古斯都”也与“恺撒”一起成为了皇帝的代称。

至此,罗马虽然名义上仍然是共和国,但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帝国,屋大维也被公认为罗马帝国的第一位皇帝。恺撒的军事成就,与屋大维的政治成就,让罗马帝国拥有了牢固的根基,他们两人在死后,都被列入了神的行列。

基督穆圣

公元后的第一个1000年里,前500年重点是基督教的产生、发展、合法直到成为国教,这500年里还发生了日耳曼人和匈人入侵事件,在这样的压力和忧患下基督教成为了人们的安慰,罗马帝国分裂了,分裂后的西罗马帝国不久即告灭亡。在罗马的基督教教廷、欧洲的新统治者日耳曼蛮族、上个1000年留下来的希腊罗马学术,这时形成了奇妙的结合:日耳曼蛮族成了基督教骑士,希腊罗马学术支持基督教教义。第一个1000年的后500年重点则是伊斯兰教的产生和席卷,与耶稣基督诞生在前500年开头对应的,穆罕默德诞生在这个500年的开头,他创立的伊斯兰教以惊人的速度席卷了亚洲和欧洲的广大地盘,直到遇到法兰克王国的铁锤查理才受到阻碍。铁锤查理的后代被教皇加冕为皇帝,即查理曼大帝,但查理曼大帝死后,他的法兰克帝国迅速分裂,其中东法兰克帝国,在这个500年的最后,演变成了神圣罗马帝国。

基督(第三个500年,公元元年至公元500年)

公元1世纪

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在屋大维的继任者的统治下继续扩张。

在这个世纪的初期的中东,耶稣诞生了。他的故事并非发生在欧洲,但对后来的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耶稣30岁左右的时候,他开始传教,自称是上帝的儿子。这威胁到了犹太教领袖,被他们看作异端,于是他们逮捕并处死了他。根据《圣经》记载,耶稣在被处死的第三天复活,向他的门徒显现,他的门徒至此才对他深信不疑,开始四处传教。以圣彼得为首的这十二个门徒最终有十一个惨遭当权者杀害。为基督教传播做出巨大贡献圣保罗也活动在这一时期,但他并不在十二门徒之列,相反他曾经参与过迫害教徒,但后来他皈依了基督教,他的积极传教取得了巨大成功,因为他认为基督教并非仅仅是犹太人的宗教,而是全世界的宗教。这样,基督教的传播范围就远远超过了犹太教。圣保罗的著作,占了《新约》一半的篇幅,他对基督教的传播起到了巨大作用。最终圣保罗也被当权者杀害。

公元2世纪

在这个世纪,罗马帝国的发展到达了黄金时期(前期帝国),然后开始走向衰落(后期帝国)。对基督教,罗马的统治者非常反感,一直在压制它的发展,但基督教中的爱和希望,受到了下层人民的广泛喜爱,信徒数量越来越大。

公元3世纪

在三世纪,罗马帝国遇到了危机,从235年至284年,罗马先后出了24个皇帝,其中只有一位得到善终(病死),其他全部死于非命。皇帝的无能、外族的入侵、军人的哗变、地方的独立,让罗马帝国摇摇欲坠。在这个世纪的最后,戴克里先皇帝终于让罗马稳定了下来,但他的四帝共治制度,却将在下个世纪演变为罗马帝国永久的分裂。

公元4世纪

在这个世纪的初期,分裂的罗马帝国再次爆发了内战,幸运的是,他们迎来了君士坦丁大帝。公元312年,他统一了西部帝国,公元323年,他统一了整个罗马帝国。

感到忧患的罗马贵族终于皈依了基督教,在313年,君士坦丁颁布了《米兰敕令》,宣布了基督教为合法宗教,到这个世纪晚期的380年,基督教更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国教。

330年,君士坦丁将都城从罗马迁往拜占庭,其新都就是著名的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死后,帝国分裂和统一了许多次,终于在这个世纪末期的395年,永久地分裂了,西罗马的都城是罗马城,而东罗马的都城是君士坦丁堡。

公元5世纪

匈人入侵欧洲,“上帝之鞭”阿提拉的压力使日耳曼蛮族被迫再次侵入罗马帝国,他们起初是西罗马帝国的雇佣军,后来却鸠占鹊巢,西罗马帝国于公元476年正式灭亡,而东罗马帝国也处于苟延残喘的悲惨境地。

罗马帝国已经崩溃,而匈人帝国在阿提拉死后也崩溃了,这样欧洲的统治者变成了日耳曼蛮族,但他们的文化过于落后,难以统治这样大的领土,于是基督教成为了他们的选择,他们建立了多个信奉基督教的国家,并保留了基督教的教廷。伦巴第人进入意大利,汪达尔人进入西班牙,盎格鲁撒克逊人进入不列颠,而法兰克人控制欧洲主要地区。

统一的帝国不复存在了,欧洲的土地成为了一个个小王国的拼图,古典时代到此结束,中世纪开始了。在下一个500年里,穆罕默德和他的宗教将对欧洲造成新的冲击,而留守在故乡的日耳曼蛮族——维京人,在下个500年里,也将给欧洲增加压力。

穆圣(第四个500年,公元500年至公元1000年)

公元6世纪

与耶稣诞生在上个500年的第一个世纪相对应的,穆罕默德诞生在这个500年的第一个世纪里。但他的事迹,是下个世纪发生的事情。

这个世纪里,东罗马帝国的查士丁尼大帝,一度攻占了意大利、西班牙、北非的地盘,使得地中海几乎再次成为一个帝国的内湖。

公元7世纪

穆罕默德受到天启而创建伊斯兰教,至此,“亚伯拉罕三教”即已经全部出现。这三个宗教按出现的时间顺序,分别是犹太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新教的总称)和伊斯兰教。

这三个宗教对比来看,不太严谨地说:犹太教信仰《希伯来圣经》,即《圣经》中的旧约部分;基督教信仰《旧约》和《新约》,认为耶稣是救世主;伊斯兰教信仰《旧约》《新约》和《古兰经》,接受耶稣的存在,但不认为他是神子,认为他是与亚伯拉罕、摩西、大卫一类的先知,而穆罕默德是他们之后的又一位先知,也是最后一位先知,《古兰经》是《旧约》和《新约》之后的最后一部经卷。

这三个宗教都是一神教,信仰同一位神祗(犹太教称为“雅威”,基督教称为“耶和华”,伊斯兰教称为“安拉”),并且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承认亚伯拉罕是自己的祖先,并且都认为耶路撒冷是自己宗教的圣地。

这样,就能理解为什么犹太教敌视基督教了,在他们眼里,耶稣绝不是弥赛亚,而只是别有用心的颠覆分子、人人得而诛之的异端。至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仇恨,放到下个五百年,十字军东征的段落再说吧。

穆罕默德创教之后,用武力征服异教部落。穆罕默德逝世时,穆斯林已经几乎占领了整个阿拉伯半岛。穆罕默德的继承者,即四大哈里发,继续进行扩张。

这个世纪初期,东罗马帝国与萨珊波斯爆发了大规模战争,其结果就是两国国力都大为衰退,无力应对阿拉伯的扩张。最终,东罗马帝国受到来自阿拉伯的重创,萨珊波斯更是彻底灭亡了。

公元8世纪

阿拉伯帝国到达鼎盛时期,它不仅拥有整个阿拉伯半岛,更拥有中东、北非和西班牙的广阔地盘。之所以说是鼎盛,是因为阿拉伯人的扩张势头终于被阻遏了:在法国图尔,阿拉伯人被法兰克王国的掌权者“铁锤查理”击退。阿拉伯人的迅猛扩张至此为止,他们已经建成了一个地域辽阔的大帝国。

阿拉伯人的故事告一段落,他们已经到达了帝国的最强盛时期。这个五百年的最后两个世纪,故事的主角是法兰克王国——即遏制了阿拉伯人扩张势头的铁锤查理的后人。在8世纪,他的后人——矮子丕平和查理大帝,已经建成了一个强大的法兰克王国。

公元9世纪

在公元9世纪的第一年,查理大帝被教皇加冕为皇帝,他的加洛林帝国的版图,包括了现在的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一部分,这在西罗马灭亡之后的欧洲,规模是空前的。他也因此成为了扑克牌上的四大国王之一(黑桃K大卫王、梅花K亚历山大大帝、方块K恺撒大帝、红桃K查理曼大帝)。可惜,在他死后,加洛林帝国分裂成三块:西法兰克王国、中法兰克王国和东法兰克王国,后来西法兰克王国与东法兰克王国将中法兰克王国瓜分,之后的西法兰克王国和东法兰克王国即分别是法国和德国的前身。

公元10世纪

法兰克王国们几经分合,在962年,东法兰克王国国王奥托一世在罗马被教皇加冕为皇帝,神圣罗马帝国就此诞生,在德国人口中,它被称为“德意志第一帝国”。

在公元9世纪和10世纪,欧洲受到来自北欧的维京海盗的长期入侵,他们强悍、野蛮、恐怖,侵略目标包括波罗的海国家、欧洲西海岸国家和地中海沿岸国家,并发现了冰岛甚至是北美洲,他们的活动不仅限于水域沿岸,也可以深入内陆,这得益于他们的长船,在很浅的水面上也能行驶,而需要步行的时候,他们就抬着船走。

这些海盗让各个国家深以为患,法兰克国王为了让维京人停下来,授予了他们的首领诺曼底公爵的称号,维京人就这样定居下来,并逐渐成为了基督教的信徒。至此,日耳曼人、穆斯林和维京人这三批入侵者都成为历史,欧洲人最凄惨的日子似乎过去了。

黑暗光明

公元后的第二个1000年里,前500年是最黑暗的历史——中世纪后期,这包括了十字军东征、蒙古入侵、黑死病、东罗马灭亡这些惨痛的记忆,但正是在这样的黑暗中,出现了曙光,在这个500年的最后,发生了伟大的文艺复兴。而后500年里,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浪漫主义运动、工业革命,欧洲进入了飞快的发展时期,与之对应的代价,则是劫掠、杀戮、奴役、战争,黑暗的阴云没有完全散去。

黑暗

公元11世纪

公元11世纪中叶,诺曼底公爵(就是上个世纪定居在法国的维京人的后代)威廉征服了英国,英国从此开始了世袭的君主制。同样在11世纪中叶,罗马教皇和君士坦丁堡牧首互相开除对方的教籍,基督教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

公元11世纪的末尾,为了帮助东罗马帝国对抗伊斯兰国家塞尔柱帝国(塞尔柱帝国已经占领了原属于东罗马帝国的小亚细亚),收复被阿拉伯占领的失地,尤其是“圣城”耶路撒冷,由西欧的天主教教宗准许,西欧的封建领主和骑士出动兵力,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开始了,这是十字军东征中唯一胜利的一次,十字军夺下了耶路撒冷,并建立了一系列国家。

公元12世纪

这个世纪里,西欧人又进行了第二次、第三次十字军东征,都没有实现目的。

公元13世纪

在前三次东征期间,西欧人与东罗马帝国人已经矛盾重重。第四次东征,十字军居然在威尼斯人的鼓动之下向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进攻,破城后进行了抢劫和屠杀。十字军东征的动机,原本就是狂热的宗教热情与现实的利益欲望的混合物,在历次行动中也都体现出了残忍、狂暴、愚蠢和贪婪的特点,他们大肆屠杀,屠刀所向,连犹太人和基督徒都不能幸免,更不用说他们的敌人穆斯林了。与他们的凶狠残暴同时存在的是,他们的军事素养很差,甚至在行军中都会大量减员,其中的“平民十字军”(无非是一些被煽动起来的暴民的乌合之众)战斗力更是不堪一击。这第四次东征,更是历次东征中最臭名昭著的一次,他们把刀锋指向了自己的盟友——同样信仰基督的东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从此一蹶不振,直到这个五百年的最后彻底灭亡。

之后的第五至第八次东征都发生在这个世纪,每次都以失败告终。其原因是十字军成分混乱,骑士和农民混杂,武器和战斗力严重不统一,战术素养更是相当低下,面对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的成熟军队,他们完全不是对手。比起后七次东征全部失败更糟糕的是,十字军的恶劣表现,造成了基督徒与穆斯林千百年的矛盾。

这个世纪里还发生了蒙古人的入侵,但对欧洲人来说,蒙古人的出现不是坏事,因为蒙古人对穆斯林造成的损伤,比对他们造成的损伤更大。

公元14世纪

英国与法国开战,百年战争爆发,这段战争中途被迫停战了一段时间,因为黑死病来了。

造成了1/3至1/2(让人不寒而栗的数字)的人口减员。

#### 公元15世纪 在上个世纪崛起的奥斯曼帝国(同时莫斯科大公国也在崛起),在这个世纪继续扩张,在1453年,他们攻陷君士坦丁堡,古老的东罗马帝国至此灭亡。与此同时,英法百年战争结束,胜利者法国本来一度到了崩溃的边缘,但是贞德拯救了他们。

战后,法国完成了民族统一,而英国经过之后的内战玫瑰战争之后,进入了都铎王朝。奥斯曼帝国和莫斯科大公国都在迅速扩张,后者在之后的几个世纪逐渐获得了让全世界为之震惊的地盘。

随着奥斯曼帝国的扩张,无数东罗马帝国的学者带着古希腊罗马的艺术作品和书籍逃亡西欧。这些作品与书籍,让因黑死病的爆发而对基督教减少信心的西欧人大开眼界——原来在基督教统治之前的时期,曾有过这样好的时代和作品!于是在黑暗的中世纪教会统治下的人们爆发出强大的力量,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展开了,欧洲历史也从此走到了近代。

光明

公元16世纪

“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的作品,题材依然是基督教的人物和事件——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拉斐尔的圣母油画、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文艺复兴让人们在思想上回到以思考人类自身为主,重视“人性”而不是“神性”,这种影响是浸润式的,而16世纪发生的宗教改革运动,则对教会进行了直接的冲击。

从成为罗马国教以来,圣经的解释权被教会牢牢地控制着,普通民众甚至连阅读《圣经》的可能性都没有,这种“挟《圣经》以令信徒”的手段被教会利用得炉火纯青,于是教会成了统治者,《圣经》中的教诲成了教会中的政客和骗子们谋私利的工具,民众的思想被严密地控制,形成愚昧无知的被操纵者,这种愚民战术取得了巨大成功,教会中的骗子们以此耍弄了愚蠢又虔诚的信众十几个世纪。终于,到了公元16世纪,马丁路德出现了,他进行对《圣经》的翻译工作,使人人都能阅读《圣经》,他并强调,要以《圣经》为指导,而不是以教会为指导,他与后来跟进的慈运理、加尔文等人的改革工作,打破了罗马教廷对基督教的垄断。由此诞生的新教,也与天主教、东正教并列,成为基督教的主要分支。欧洲人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而欧洲的国家也摆脱了教廷的控制。

这时也正是航海蓬勃发展的地理大发现时代,在上个世纪的后期,达伽马发现了去往印度的新航线,而哥伦布则发现了美洲,而在这个世纪的前期,麦哲伦完成了环球航行。在这个时代,西班牙、葡萄牙进行殖民活动,在欧洲以外的地方瓜分了面积巨大的殖民地。

公元17世纪

在文艺复兴的时期,人们一直在怀古伤今,认为古希腊非常完美,提倡以同古希腊人一样完美为目标而努力。但17世纪的伽利略和牛顿的研究结论指出:希腊人也有错误。

在科学革命时期,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医学、化学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科学思想深入人心,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在这个世纪,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查理一世被斩首,英国成为了君主立宪制国家。

公元18世纪

在启蒙运动时期,人们呼吁着发挥理性,驱散黑暗。这是继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之后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提倡理性思考、科学思考。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霍布斯、洛克、康德们的著作,今天看来仍然熠熠闪光,从此,理性取代了蒙昧,科学取代了迷信,光明取代了黑暗。

作为启蒙运动的结果之一,在这个世纪的后期,法国大革命爆发了,君主制和封建制度被摧毁,然而不幸的是,大革命之后的法国并未形成一个美好的政体,却陷入了暴力和混乱中。欧洲各国组建了反法同盟,来对抗这个新兴的法兰西共和国。

与启蒙运动在时间上并列的浪漫主义运动,对启蒙运动中忽视情感、意志和想象力的倾向不满,提倡重视个体、重视自然,这看起来是走向了启蒙运动的反方向:启蒙运动提倡理性,而浪漫主义运动则提倡感性,但这两者拥有共同点,即对教会权威的抛弃。

在这个世纪的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了蒸汽机,机器代替了手工,工业革命开始了。

公元19世纪

在上个世纪的晚期,法国统帅拿破仑通过强大的军事才能(在公元前的亚历山大、汉尼拔和恺撒之后,欧洲四大军事统帅的最晚一位),取得了与反法同盟的战争的胜利。在这个世纪的初期,拿破仑由教皇加冕,成为皇帝,在他第三次粉碎反法同盟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放弃尊号,神圣罗马帝国至此灭亡。之后他又粉碎了第四次、第五次反法同盟,使法兰西第一帝国达到鼎盛,几乎整个欧洲大陆都成为了他的领土,随着他征战的马蹄,法国大革命的精神和《拿破仑法典》遍布欧洲各国,教会的影响力受到毁灭性打击。

之后,拿破仑远征俄罗斯,虽然一路胜利,但付出了惨痛的伤亡,俄军统帅库图佐夫毅然放弃莫斯科,留给法军一座空城,在之后的寒冬里,法军损失惨重,被迫撤军。

战后欧洲各国第六次组建了反法同盟,拿破仑与之交手,互有胜负,最终巴黎被攻陷,拿破仑投降,其本人被流放海岛。法兰西第一帝国灭亡。

拿破仑被流放之后,路易十八登基,波旁王朝复辟,法国民众大为不满,拿破仑趁机脱身,并使阻止他的法军转而支持他,拿破仑回到巴黎,百日王朝开始。

在拿破仑面对欧洲各国第七次组建的反法同盟的战争中,最重要的一战是在滑铁卢与英国威灵顿公爵交手的战役,即滑铁卢战役,这场战役拿破仑惨败,百日王朝结束,拿破仑再次被流放。

六年后,拿破仑在海岛上去世,死因不明。

尽管拿破仑淡出历史舞台了,但他对欧洲造成的影响却不会散去,民主思想已经普及,民族主义已经兴起,在这个世纪里,德国、意大利相继完成了统一。在铁血宰相俾斯麦完成德国统一之前,法国和德国经历了普法战争、巴黎公社这些重要事件,这两个国家结下的仇恨,将在下个世纪的世界大战中爆发。

工业革命带来了技术、经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进步,成长起来的欧洲国家在其他大洲进行着殖民活动。在这个世纪的中叶,《共产党宣言》已经发表。这些都将深刻地影响下个世纪世界的变化。